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 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③、寄 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 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⑧、 神鸦: 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 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 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 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 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 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 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赏析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 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 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一一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 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写』北方已 的感慨,最为沉痛创作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 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 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 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 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 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 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 的广大地区。
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 快,吐之为是词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 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 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说明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 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 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 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 固亭怀个典永!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一一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佛狸祠一一今昔对照,不堪回首元嘉草草,封 补居胥一一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廉颇一一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九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 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 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 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 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 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 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 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 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 对照!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 而味隐了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
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 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 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 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骡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 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 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 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 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鹄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 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 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 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 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 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 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 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莺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 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 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 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 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 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 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