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观后感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554932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烈士陵园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烈士陵园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烈士陵园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烈士陵园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烈士陵园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烈士陵园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烈士陵园观后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烈士陵园观后感参观完烈士陵园的观后感一八年级(2)班刘美2012年3月31日,在清明来临的前夕,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在 骆校长和王辰老师的带领下,一起乘车来到了万埠烈士陵园进行缅怀 先烈、祭扫教育活动。进入陵园内,仰目可以看到嘉立的烈士纪念碑, 立于陵园中心的 高峰之巅,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我们集体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表达 了我们心中的景仰之情。并宣誓好好读书,长大后要报效祖国。随即 又来到了烈士墓碑前,墓碑上刻着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的革命先 烈的名字,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是革命烈士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先烈们用鲜

2、血和生命告知世界,我们是不可侵犯 和战胜的。我们又参观了烈士的事迹,他们仿佛在给我们讲诉了一个可歌可 泣的英雄故事。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多次立下战功。在 1977年 6月中旬,潦河发生了特大洪水,上级任命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三位同志为同机组人员执行抗洪救灾任务为了及时把党的关怀和抗洪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他们不 畏艰难险阻,坚决完成抗洪救灾的飞行任务。6月17日上午,在飞往安义县途经高安县时,因天气突变,浓雾弥漫,造成飞机失事,三 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的英雄故事。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 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 正是

3、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 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笑迎挑战。用我们这 一代人特有的风格去描绘未来,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和谐。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观后感二阳光摘下了往日的乌云面纱,饱含深情地将一片光明赐给大地, 还未化的覆在土地上的冰面,把阳光反射上去,变得格外耀眼。题记轻松屹立在白雪中,仿佛是那些永不倒下的战士,英勇的战士们啊!你们为了新中国牺牲了,你们,在土地之下,我们,正走在你们 用鲜血与无私而

4、伟大的精神开辟出的光明之路上, 我此刻是说不出的 感动与深深的崇敬。踢着正步,我们走进了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走着,想着:古往今 来,有无数的爱国志士,他们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花 木兰替父从军刘胡兰年仅15岁为国捐躯,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 大,死的光荣。和他们一样的,还有董存瑞、雷锋 而如今,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道就可以高枕而卧,养尊处优 了吗?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当年被日本侵略,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软弱无 能,不会居安思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整天懒懒散散,萎 靡不振,天天攀比浮华而不实际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中国还会有敌 国外患的。因此,我们要时时牢记国耻,不怕艰难,不怕苦难,有一

5、 颗爱国心!当年软弱的中国之所以有重新站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每 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也因为如此,才有这样多的战士 为了祖国宁愿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正因为如此,重新站立起来的 中国才腾飞起来!烈士陵园观后感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 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清明节前,我们学校的同学来到烈士陵园,来缅怀先烈,纪念前 辈。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听着主持人说:向革命烈士鞠躬,低 头默哀三分钟。我郑重地低下头,听着哀乐,心中想起了革命烈士 们为了创造今天的美好新生活,我仿佛看到了

6、烈士们不惜抛头颅、 洒 热血,推翻了旧社会,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使我们后人过上了幸福 生活。他们的生命虽然失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这时,我心里暗暗发誓:我们的红旗使用烈士的鲜血险些染成的,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一定要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把 无产阶级进行到底。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们要记住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荣辱感和耻辱感一 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后代是一个无比羞耻的后代, 一个不能担负 起自己历史责任的民族后代是愚昧的后代,扫墓是挖掘,扫墓是追忆, 扫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扫墓这种形式必须 进行到底。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 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 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