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5546969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沪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岳阳楼记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出师表,学习本文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学习本文率真质朴、 详备得体的语言风格。领悟文中阐发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政治见解,了 解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岳阳楼记,领会本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表达方法及寓情于景、 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了解文中对比描写景物,句式骈散结合以及大量运用修辞手法的 特点。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出师表1、字词积累字音:崩殂(ct)陟(zh 1)罚臧否(p 1) 费祎(y 1)性行(Xi n

2、g行(hd ng阵咨诹(z oi)字词短语:(1) 中道崩殂:中途死亡。崩殂,指帝王之死。(2) 疲弊:困苦穷乏。(3) 引喻失义:称引譬喻不合道理。引喻,称引比喻。义,适宜、恰当。(4)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评 论人物的好坏。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忠良信实的人,他们的精神思想忠诚纯正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补救缺失遗漏之处。(7)性行淑均:本性与行为善良公正。(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9)卑鄙:低微鄙陋。(10)夙夜忧叹:日夜忧愁叹息。(11)驽钝:比喻才力低下。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3、12)斟酌损益:斟酌,反复考虑,择善而定。损益,增减,兴革。(13)以彰其咎:来暴露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14)涕零:落泪。零,下雨,比喻如雨一般落下。句子:(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译:(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以弘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志士的 气概,不应该随便地轻视自己, 说一些不恰当的话, 以致堵塞人们向你竭诚进谏的道路。(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译:如果有作恶违法以及尽忠立功之人, 应该交给有关部门评定他们的惩罚或奖赏, 以此显示陛下公平严

4、明的风范,不当偏袒护私,使宫中府中的法令不一。(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译:我认为军中之事,都应同他商量,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优劣各得其所。(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我原本是个平民,亲身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想在诸 侯中求得出名腾达。(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译:以后恰值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 从那以后已有二十一年了。(6)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译:现在南方已经平

5、定, 兵员武器已经充足, 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土向北方进军, 平定中原,让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 日的都城。(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陛下也应当亲自谋划,征询好的治国之道,明察并接纳好的言论,深深追思先 帝的遗诏。(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译: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 以此来禀告先帝之灵。2、内容把握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刘备死

6、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 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本文通过对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广开思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 5):作者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 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第二部分(6 7):作者自述经历,表达自己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 原”

7、“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 9):点明全篇主旨,阐明了修明内政和北伐胜利的关系。结构图示:广开言路(第1段)进谏后主,严明赏罚(第2段)亲贤远佞(第幺鍛)个人述志感激知遇之恩(第6段)(表示北伐决心(第T段)总第全文,归纳各方责任澤段)我文结束,表露复杂心情篇9段)3、艺术特色(1)抒情和议论、叙事相结合本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但不管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带有抒情的色彩。具体 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 条明显的抒情线索,那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读开头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有“百感交集”之

8、慨。第二部分是寓情于 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和“受命以来”经历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 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全文共13处提到“先帝”,时时不忘先帝的遗业、遗德、遗言、遗诏、足见情深意笃。而反复使用宜不宜,也显出千叮咛、 万嘱咐的心意。(2)语言质朴无华、骈散结合。本文情意恳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无华。但就在质朴自然的语言中,不时有一些 读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的排偶句,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亲 贤臣,远小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等句子。读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铿锵有力。4、问题探究(1)诸葛亮为什么要

9、出师伐魏?诸葛亮在这篇表文开头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兵伐魏,要弄清这一点,首先 要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 荆州出发进宛、洛;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 后来形势变化,吴国在猇亭之战中夺取了荆州,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乘机叛 乱。这时,魏已完全控制了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吴控制 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 州疲弊”指的正是这种局面。为此,在刘备死后的五年中,诸葛亮在内政外交方面做了 大量的工作。先后平

10、定了南方的叛乱。又跟吴国通好,避免了腹背受敌。在内政建设方 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到来。(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 的?为什么?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 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 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 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

11、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 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 远小人。岳阳楼记1、语言积累(1)生字读音谪(zh e)守 予观夫(f u)衔(xi a n远山浩浩汤汤(sh a ngsh a ng际涯(yd)霪(y n雨霏霏(f e i f e)i 檣(qi a ng倾楫摧岸芷(zh i) 汀(t i ng兰 心旷(ku a ng神怡宠辱偕(xi e)忘嗟(jie)夫(2 )通假字“具”同“俱”“属”同“嘱”或许或异二者之为)、有时湎或长烟一空) 政

12、通人和,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3 ) 一词多义J到刪潇初1祓穷尽眦乐何极)一片,完全(一碧万顷).完全(ffi或长烟一空)(4 )古今异义词例句词古义今义越明年明年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属予侄立以记之作文职章文章然唧北诵不峡顺序连词,在句中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折连词,相当 于址然而(5 )特殊句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 喜或悲。 定语后置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助词,起连接后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作用。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 虑,不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宾语前置句式吾谁与归?即

13、吾与谁归。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放在介词的前面。意思是:我与 谁一起呢?2、内容把握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着重说明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由此 生发出一篇之意。这可以视做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一句。妙在承转自然一一写洞庭全景,承上文“重修岳阳楼”;用“然则”转入写“迁 客骚人”,而后发问,自然将读者引入新境。第二层是三、四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 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三部分(即第五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面

14、 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而设。3、问题探究(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 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 “迁客不同。(2)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 字,分别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 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 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 以

15、己悲”。(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 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4)怎样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但他却能刻苦读书,从小立下大的志向。“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作者自幼的心语。究其根源,实际上体现了儒家的 仁爱思想。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就讲过要“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就 是要超越个人的忧和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 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利与艰难,都不能动 摇自己的信念。作者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着这一信念。他在仕途上沉浮几十年,多次遭 到贬黜,但他澄清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