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55464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品质管理方法质量管理35页(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项目 2011 届项 目 类 别: 毕业论文 项 目 名 称: 企业品质管理方法 专 业 名 称: 电子产品质量检测 姓 名 : 学 号 : 班 级: 指 导 教 师: 2011 年 4 月 12 日诚 信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项目报告/论文 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摘 要用户对企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怎样理解保证质量呢?当前有两种片面的看法一是认为坚决实行“三包”制度就可以保证质量;

2、另一种看法认为只要检查从严就保证了质量。这些看法是对保证质量的误解。因为这种事后检查,把保证质量的重点放在检查上是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的。不解决产生不良品的问题,不良品还是照样产生,致使产品成本增高。由于质量不是一步形成的,也不是最后一道工序突然形成的,而是逐步形成的。因此,也就应该和可能在工序中加以控制,把影响生产过程中的因素统统控制起来,这就是过去单纯以产品检验“事后检查”的消极“把关”,改变为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采用“事前控制”的积极“预防”。显然,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是好的。所以说,好的产品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关键词:预防、保证、提高目 录1 绪 论122 品质

3、异常处理212.1 品质异常处理对策与问题分析212.2 不良品控制232.3 不良产生的分析与预防252.4 品质管理常用手法273 品质稽核与监督333.1内部质量审核要领333.2 对品质内审员的要求363.3品质内审员承担的角色394结论与展望41参考文献42致 谢431 绪 论1.1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史1.1.1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

4、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

5、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1.1.2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

6、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

7、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

8、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因此他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美国国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制成的军装基本符合士兵体裁的要求。 后来他又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

9、,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贡献。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创见,除了他们所在的贝尔系统以外,只有少数美国企业开始采用。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二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能够广泛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管理才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工生产急剧发展,尽管大量增加的检验人员,产品积压待检的情况日趋严重,有时又不得不进行无科学根

10、据的检查,结果不仅废品损失惊人,而且在战场上经常发生武器弹药的质量事故,比如炮弹炸膛事件等等,对士气产生极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政部门随即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Z1.3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从此,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才得到很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来生产军火的工厂继续推行质量管理的条件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

11、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也都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使多数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同时,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它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把质量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五十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出现了新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五十年代以来,火箭

12、、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大型、精密、复杂的产品出现,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更为突出。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 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论”,主张改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突出“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显然仅仅领带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步形成。最

13、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保姆。1961年,他发表了一本著作全面质量管理。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六十年代以来,菲根保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车所接受,在运用时各有所长,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CWQC)。我国自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以来,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有所发展,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

14、量管理的理论逐趋完善,更趋科学性,更趋实用性。各国在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时,都各有所长。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品的生产销售已打破国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质量的观点也不一样,这往往会形成国际贸易的障碍或鸿沟。需要在质量上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准则。1.2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自从有了手工业生产,就出现了质量管理的萌芽,但是作为科学管理方法,它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质量管理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2.1质量检验阶段 大约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在美国质量检验开始作为专门的工序,从直接生产工序里划分出来,企业出现了检验组织和专职检验人员,把不合格的产品剔出来不准出厂。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事后把关,虽然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但检验出的废品造成的损失无可挽回,是一种消极的质量管理。这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检验人员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1.2.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从20世纪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