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554605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扶风县人民医院信息科 张培兰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如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健康因素,如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放射线、利器、电器设备等。护士应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 生物因素的危害及防护1.1 危害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

2、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感染途径常见针刺伤;通过粘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的带菌率。尤其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1。另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O 1998年)。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CV的比例为1.8;被艾滋病病毒(HI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IV的比例为.2。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的增长期,故应引起足够重视。1.2 防护措施1.2.1 护士应接受系列乙肝疫苗免疫注射。1.2.2

3、 护士在注射完毕后应将针头或锐器直接放入耐刺的锐器盒内,收集箱要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生物危险品警告标志。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针头帽,以防针头误伤。拾、取污染针头或其它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绝对不可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皿。提倡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以及安全的真空采血试管和新型无针注射装置。1.2.3严格执行清洁、无菌技术和隔离制度。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触分泌物及污物时,戴手套进行,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每

4、次操作完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是防止乙肝病毒和一切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1.2.4 严格执行中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提出的锐器伤的处理原则: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端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再用碘酊或碘伏消毒伤口行敷料包扎,并抽血进行体检,如有异常及时对症治疗,并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备案,作好跟踪复查和治疗。被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2.5 护士应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了解护士职业性感染及其危害的相关信息和理论,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护理技术操作,

5、加强熟练性训练,逐步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 化学因素的危害及防护2.1危害 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因素危害主要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多数抗肿瘤药为细胞毒剂,对实验动物具有毒性、致畸性、致突变和致癌性。接触抗肿瘤药与自然流产、宫外孕及先天畸形等生殖损伤有关,接触抗肿瘤药的护士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增高。护士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有引起咽喉炎、职业性哮喘的危险3,特别是甲醛可引起各种损害,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胃肠道刺激非常大,对人的脂质过氧化方面也有影响,能降低自由基(O),从而引起组组细胞的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对人体神经行为也有影响,环氧乙烷、乙醇、甲苯还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积效应4

6、 。2.2防护措施2.2.1 接触抗肿瘤药物时,严格按配药操作规程执行,严格认真洗手,配药前洗手穿防护衣、戴口罩、帽子、带橡胶手套(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操作台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操作完毕及时更换。2.2.2 配制药物场所应有抽风和排风设备,尽可能使用层流净化安全舱或安全柜,并定期检测其净化效能。2.2.3 配制抗肿瘤药物时应注意:静脉给药时护士应戴手套,静脉输液时采用密闭式,使用输液泵和软袋液体以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排出。用水剂代替粉剂以减少配药时气溶和气雾的外溢。必须打开粉剂时,割据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之药液药粉降至瓿底,打开安瓿时应垫以无菌纱布,溶解药物时,溶

7、酶应沿瓿壁缓缓注入瓿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溢出;抽取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容器量3/4为宜,并使用针腔较大的针头抽取药液,以防注射器内压力过大,药液外溢,抽取药液后放于垫有聚氯乙烯薄膜的无菌盘内备用。在完成全部药物配备后,所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医疗污物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用肥皂、流动水洗手。2.2.4 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则立刻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15min,然后以2.6%的硫代硫酸钠局部清洗,如手套污染,穿破或撕裂应立即更换,如果溢出到桌面,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表面。2.2.5 在处理化疗后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马桶用

8、后反复用水冲洗干净。3 放射因素的危害及防护3.1 危害X线损伤为医护最常见的放射危害。陪护病人做各种辅助检查是护士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经常受到X线的照射,护士会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等。病房、治疗室等病区环境经常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可导致皮肤癌、眼炎等。3.2 防护措施3.2.1距离防护,最有效的减少射线的方法为增加距离。因此为带有放射源的病人进行护理时,应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 3.2.2时间防护,护士在护理带有放射源的病人时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因此要求护士事先做好护理计划,安排好护

9、理步骤,进入室内按次序要求,争取短时间内做完。 3.2.3 注射过程中应遵循放射性物质操作规程,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在抽取及注射药液时,应确认注射针头与注射器安装紧固,否则易引起药液溅出,造成放射性污染;排出注射器内空气应在瓶内进行,以避免污染别处。 3.2.4 屏障防护屏障防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高能量射线来说防护屏蔽作用较小。用2cm左右的铅制屏蔽,可使铱或铯的辐射量减少约9%,但对放射源镭则远远不够。 3.2.5对放射源污染的物品如器械、敷料以及病人的排泄物、体液等的处理,应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一般来讲必须在去除放射性污染后方能处理或重新使用,处理时应戴双层手套以防手部污

10、染。3.2.6病房进行空气消毒时,严禁工作人员进出,空气消毒后必须进行通风,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3.2.7 健全的保健制度定期体检,一般一年进行1次,如特殊情况一次照射超过年最大允许剂量者,应及时进行体检并做必要的处理。4意外损伤及防护4.1危害现代病房电器设备多,如监护仪、电动吸引器、呼吸机、输液泵等,有些设备存在漏电现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偶有被电击或灼伤事件。4.2防护措施设备要定期检修,部分陈旧电器要及时更换,同时护士要熟练操作,严格遵守电器使用原则,确保自身安全。5 心理社会危害及防护5.1危害有资料显示,心

11、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5.1.1 暴力及语言攻击 有些病人病情急重且多为突发,病人及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尤其护士在值夜班时遇到医护人员少、病人多的情况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诊治的原则只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而难以完全兼顾,病人及家属对此不理解或有歧议,容易引发争端。若遇到醉酒后的病人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在类似的情况下,护士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5.1.2 精神或体力疲溃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对竞争、竞聘机制的引入,使护士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12、,要想在医院的大环境中适应生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不落聘,护士必须要自我加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护士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一部分护士参与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不仅使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会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严重的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5.2防护措施5.2.1 合理

13、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学习社会学知识,正视现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培养健康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5.2.2健全的保健制度定期体检,一年进行1次。参加体育锻炼,避免生理、心理疲劳,提高机体抗病及防御能力。6 总结因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是严重威胁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护士要关注、爱护自己的健康,要充分认识到本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防护的,消除恐惧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安全操作,不但要做医生的得力助手,在管理和防范措施方面更要互相督促,共同将这一特殊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在为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才能为病人提供更高更满意的健康服务。参考文献1 杨小蓉,廖兰,张燕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4,19(3):516-517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护士进修杂志,(): 申翠香,李学琴编译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周春芳,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护士进修杂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