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词的文化内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5545358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词的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敦煌词的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敦煌词的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敦煌词的文化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敦煌词的文化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敦煌词的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词的文化内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要 本文既从内容题材方面发掘和探寻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包蕴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从艺术表现方 面考察和探析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关键词唐五代敦煌民间词文化唐五代民间词主要载录于敦煌写本文献中。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湮埋近千年的有异于文人词的全新世 界,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以很真切地体味和把握文化的丰富蕴含及其独特个性,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地加深 对隋唐五代社会文化的认识。一、世俗生活之画卷,民众情感之世界尽管敦煌写卷中的民间词的作品数量较为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唐五代民间词的文化蕴含及其 一般特征的发掘与体认。透过这有限的数百首作品,我们看到的则是一幅平常而又多彩的世俗生活图画, 一个

2、真实而又生动的民众情感世界。(一)征夫与思妇的悲欢离合唐帝国的疆域广阔,威震世界,背后却有着广大而平凡的征夫思妇的贡献和牺牲为铺垫。敦煌民间词 中传词数量最多的就是有关征夫思妇生活与情感的作品。请看:生查子: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万只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六八,敦煌歌辞总编编号,下同)破阵子:年少征夫军贴,书名年复年,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一五)失调名: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惊辔断,惆怅无人拦障。 险径(下阙

3、)(。三八)这几首词反映了初盛唐实行府兵制时代广大征夫的普遍生活经历与复杂思想情感。这里既有“觅封 侯”、“立功勋”的热望与壮志,有携剑弯弓苦征战的报国“忠贞”,也有年少上战场的恐惧与悔恨,思 念妻室的孤寂与哀怨,乞求休战罢征的心声与愿望。如果说在征夫的世界里还有着热烈、勇武、豪迈、悲壮的一面,那么在思妇的生活中则充满了等待、 期盼、寂寞、痛苦与怨恨。请看。凤归云: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 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飏。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 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一)洞仙歌:悲雁随阳。解

4、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 飘荡。捣衣瞭亮。 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絮重更薰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 休施流浪。(。一一)这两首词可作为敦煌民间词中“征夫怨”类作品之典型代表。举凡征妇的相思之情,离别之恨,孤独 之苦,无望之怨,传鸿书,捣征衣,絮战袍,送征衣,祷三光,祈和平的几乎整个生命与情感世界,都在 这里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二)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的心声当唐帝国的文治与武功达于极盛之时,曾赢得四夷民族的归心与顺服,这在敦煌词中也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反映。如赞普子云:“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月披毡帐,冬天挂皮裘。 语即令人难会,

5、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九。)又如献忠心二首云,“臣远涉山水, 来慕当今,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土,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 拍手,奏乡音。各将向本国里,呈歌舞,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二一四、。二一五)这三 首作品皆反映吐蕃归附大唐之史实。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者乃写“蕃家将”弃蕃投唐之情形,如赞普 子及献忠心第一首;一者乃写蕃使朝奉中朝之情形,如献忠心第二首。尽管我们同意任二北先 生的观点,不否认这些蕃将所歌可能经过汉族外交大臣的翻译与润色,但它们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吐蕃 乃至其它少数民族拥戴与归化唐帝国的心声,也是不容否认的。此外,在中

6、晚唐时期河湟诸州沦陷吐蕃的日子里,敦煌人民也的确唱出了他们不屈服、忍痛苦、盼恢 复的爱国主义歌声。请看: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 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九四)望江南:敦煌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新恩降,草 木总光辉。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九二)我们认为,这些作品或许经过了守边官吏或文人的审定与加工,但它们写得情真意切,应源出于边地 人民的真实歌唱。(三)下层民众的婚恋情爱生活婚恋情爱类题材后来成为晚唐五代及两宋文人词特别擅长和刻意表现的一大内容。然而和文人词

7、比较 起来,敦煌民间词中所表现的婚恋情爱内容则完全是下层民众所拥有的真实生活,它朴实而生动,平凡而 感人,它向我们敞开的是一个不同于上层社会和文人阶级的独特的心灵情感世界。菩萨蛮词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四二)这种表现山盟海誓,忠贞不渝的爱情诗篇在文人创作中也可以见到许多。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首菩 萨蛮联系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爱情杰作上邪,及明代小曲挂枝儿中的爱情名篇1便可以看出 三者之间的有着惊人的一脉相承的共同之处,即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态度,以及表达爱情的那份毫无遮掩的 坦荡与明快。这表明它们都是在

8、民间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爱情之花。又如送征衣词云: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转转计较难。教汝独自眠。每见庭前双飞燕,他家 好自然。梦魂往往到君边。心专石也穿。愁甚不团圆。(。四七)此词不仅反映了民间婚恋生活中所受佛教因缘思想的影响,而且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苦况中也出闪耀着 一丝积极乐观的精神火花。当然,在敦煌民间词中唱得更多的还是失恋与婚变的衷歌。请看: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姐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仔细思量著,淡薄知闻解好 么。(抛秘乐、OO二六)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去。照见负心人。(望江南、OO五 一)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

9、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望江南、OO三九)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女性,或为涉世未深的少女,或为独自饮泣的弃妇,或为误入风尘的青楼妓 女,无论为何种身份,她们所表现所抒写的则是下层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与痛苦情怀。(四)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在上述几类有关征夫、思妇、边民、弃妇、妓女等特殊民众阶层之外,敦煌民间词还涉及到其它各类 民众的生活世界。正如一首发始于宋代而传唱至今的民间歌谣所唱:“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2敦煌民间词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哀乐不同,甘苦自知的众生故事。这里既有皇驾播迁时奉差修宫的 工匠所表现的那份“竭诚”“奉国”之情,盼望战乱平息凤辇回归的和平之念(菩萨蛮、

10、OO七九, 也有江南水乡女子月夜泛舟结伴游戏的欢乐情景和淡淡愁思(西江月三首、O一七二到O一七四), 还有磨面娘子的辛苦劳作,流浪谋生的游子的乡情,作客在江西的商贾的贫富不均、悲喜有别。兹略举数例如下:望江南:“娘子面,硙了又重磨。昨来忙蓦行车少,盖缘傍畔进麸多。所以不来过。”(。 八。)告三光珠泪滴。教他耶娘,甚处传书觅。自叹宿缘作他邦客长相思、三首(。一六一至。一六三):估客在江西。富贵世间稀。终日红楼上,口口舞著辞。 欢逐乐,此是富不归。旅客在江西。寂寞自家知,尘士满面上,终日被人欺。 乡肠断,此是贫不归。作客江西。得病卧毫厘。还往消息,看看似别离。鹊踏枝:“独坐更深人寂寂。忆念家乡,路

11、远关山隔。寒雁飞来无消息,教儿牵断心肠忆。仰频频满酌醉如泥。轻轻更换金卮。尽日贪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口泪双垂。遥望家辜负尊亲虚劳力。”(。一。八)村人曳在道傍西。耶娘父母不知。身上剟牌 书字,此是死不归。磨面娘子的劳作之艰辛与无人买面之忧愁,谋生在外的游子、旅客和商贾的思乡之情, 屈辱之感、贫富不均、悲喜各别的故事,绝非文人阶级所能模拟得出。这些人物,这些生活,这些情感, 皆应出自民间的真实歌唱。(五)色彩斑斓的风俗民情敦煌民间词还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这一点在过去的敦煌词的研究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事实 上,民俗文化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它,也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尤其是平民社会文化生

12、活的一 般风貌及其文化特征。兹对此类作品稍作考察,以窥一斑。如斯1497卷载喜秋天五首,乃以五更转联章格调寄在喜秋天者。任二北敦煌歌辞总 编(以下简称总编)订为定格联章(。八。一至。八。五),词云:一更每年七月七,此时受口日,在处敷座结交口,献供数千般,口晨达开暮,一心待织女。忽若今夜 降凡间。乞取一交言。诸女彩楼畔,烧取玉炉烟。不知二更仰面碧霄云,参次众星前,月明夜周旋。 牵牛在那边。望得眼睛穿。会甚北斗。渐赏更星候。月落三更女伴近彩楼。顶礼不曾休,佛前灯暗更添油。礼拜再三求。 西山欻星流。将谓是牵牛。此时为将见,发却千般愿。无福四更缓步出门听。直走到街庭。今夜斗末见流星。奔逐向前迎。 之人

13、莫怨天,皆是少因缘。看看东方动。来把秦筝弄。黄针五更敷设了口口,处分总教收。五个嫦娥结彩楼。那个见牵牛。 拨镜再梳头,遥遥到来秋。此套作品,因原写卷有模糊或脱讹之处,故诸家校录存在一定的歧异,兹据任氏总编,大致可见, 全套作品乃按五更顺序铺陈描写民间七夕乞拜风俗。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七夕乞 拜风俗,自汉晋以来巳逐渐流行,见诸多种记载及赋咏,大致为每年七月七日夜,民间女子铺陈酒脯时果 等,祈拜牵牛织女星,有乞富、乞寿、乞子、乞巧种种不同,依时代而变化3。魏晋六朝诗歌中亦不 无赋咏,但是象此五词这样铺叙描摹整个乞拜过程,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微妙微肖,栩栩如生者,则 极为少见。

14、不仅如此,从这套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唐代进一步丰富,有关七 夕乞拜的风俗在唐代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如七夕乞拜风俗与佛教信仰风俗的结合,由“乞巧”等内容向乞 “因缘”(即乞夫)的变化,皆是我们从中获取的有关唐代民俗文化的新信息。与七夕乞拜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拜新月风俗,在唐代也颇为盛行。据宋人记载,拜月风俗起于先秦时代 齐国丑女无盐因拜月而得选入宫并被宠立为后的故事4。则拜月风俗应与七夕乞拜风俗各有源起也,唐 代诗歌中有少数篇章曾咏及拜新月风俗,如李端及吉中孚妻张氏均有拜新月之作5。李作所写极为 含蓄,仅知为女子拜新月,唯因“细语人不闻”,故不知所拜内容;张氏所写拜新月者有“众

15、女”,有“阿 母”,其“拜月不胜情”处,主要在今昔盛衰之感。教坊记中既载有拜新月、当庭月、看 月宫、月遮楼等曲名,敦煌词中亦传抄保存了拜新月等词,可为我们提供有关唐代拜新月风俗 的更多实例。如云谣集载拜新月词二首,其二(。二五)云:“国泰时清晏,况当秋景, 莫叶初敷卉。同登新楼上,仰望蟾色光起。澄波美。犹怯怕半钩衔饵。万家向月下,祝告深深跪。愿 皇寿千千,岁登宝位。”又如拟调捣衣声一词云:“良人去,住边庭,三载长征。三春月影照阶庭, 帘前跪拜,人长命,月长生。”(。三四)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唐代拜新月风俗巳深入千家万户, 朝野兼备,而且拜月人及拜祈内容亦有变化和丰富,有思妇拜月祝福征人平安者,亦有宫中卿臣拜月颂祷 皇寿无疆者。又有描写斗草、斗花风俗的篇章,如斗百草一套四首云;建寺祈长生,花林摘浮郎。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喜去喜去觅草。色数莫令少。(一五。四) 佳丽重名城,簪花竞斗新。不怕西山白,惟须东海平。喜去喜去觅草,觉走斗花先。身一五。五 望春希长乐,南楼对百花,但看结李草,何时染缬花。喜去喜去觅草。斗罢且归家。(一五。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