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5543335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章末思考题答案(精品)(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 论】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

2、了无产阶级的反抗。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

3、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第二,马

4、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提示: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所列举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是: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保障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

5、(黑手党、贩毒集团、恐怖组织);国际法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等。 2. (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但它没有停留在像旧阶级一样的狭隘思想里,而是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

6、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于以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实现了阶级性(或者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老祖宗不能丢”和“

7、讲出新话”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

8、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一章】1.(1

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者在对物质概念的探索中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

10、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但实践在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又要求人类善于

11、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3.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其财富经过一定程度量变的积累取得了阶段性成

13、就,能够为后继发展创造条件和机遇,所以说是黄金发展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均GDP 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又往往掩盖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均衡,这些不均衡可能诱发和激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使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所以说又是矛盾凸显期。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具有斗争性),又统一(具有同一性),它们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处理好各种矛盾,就能实现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

14、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4.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有机统

15、一的整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既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相互协

16、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其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