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554332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法网试题训练班第1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期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单项选择 (每题1分) 1.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谓法治,就是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B.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C.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 D.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的特征 查看答案答案:C解析: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继承,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

2、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而不是经济思想,故B项错误。D项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属于制度体系,属于思想意识体系,故D项错误。2. 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A.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 C. 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 D.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查看答案答案:D解析:本题的考点在C上。A、B项比较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肯定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D项也较清楚,“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的的理论渊源。而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既包括了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世界观,又包括了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法论,因此C项“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也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所以,本题答案为D。3. 2007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有关“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最高效力 B. “宪法法律至上”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C. 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D. “宪法

4、法律至上”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 查看答案答案:C解析:在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故A项错误。宪法法律至上强调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这是由“三个至上”的内在一致性决定的,故B项错误。“三个至上”的提出,肯定了宪法法律至上这一现代法治文明的合理内核,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和探索执政规律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故C项正确。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宪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宪法法律至上

5、这一原则,故D项错误。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A.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B. 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C. 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 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查看答案答案:D解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的治国方略,因此不属于邓小平理论法律思

6、想的内容,故D项符合题意,当选。A、B、C项均为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5. 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论述不仅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且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开端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 C.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外国法治思想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实践的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

7、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念成果 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A项错误。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论述不仅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且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开端。 B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应用予治国理政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C项正确,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8、的重要来源,外国法治思想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D项正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实践的经验教训,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太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综上,A项当选。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53条规定:“省、自治区、

9、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一规范属于( ) A. 委任性规范 B. 授权性规范 C. 非确定性规范 D. 准用性规范 查看答案答案:B解析:这是委任性规范。按法的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的不同,法的规范分成:委任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和准用型规范。按设定行为模式不同可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复合型规范。考试中常将几种不同标准分类混在一起以考查知识点的记忆准确度,同时往往是以具体法条形式出题,考生应留意。7. 关于法律解释的方法,下列选项哪个是不正确的?( ) A. 文义解释的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

10、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 B.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可以解释为只要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都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文义解释的方法 C. 法律解释的方法根据解释的尺度不同,可以分为限制解释、扩充解释与字面解释三种 D. 法律解释的方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尤其是在解释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时 查看答案答案:C解析:法律解释的方法是解释者在进行法律解释时为了达到解释的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它大体可以分为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几种。文义解释的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正

11、合理。在解释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时,律解释的方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因为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和字面解释是法律解释的种类,不是法律解释的方法。8. 郝某的父亲死后,其母季某将郝家住宅独自占用。郝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季某提供生活费。季某将郝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郝某每月向季某提供生活费3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 A. 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 B. 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 C. 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 D. 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判决缺乏依据 查看答案答案:B 解析:所谓法律事实就是法律

12、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依照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可以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本案中法官做出的判决即能引起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变更,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行为。B正确。法官的判决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属于法律事实的一种,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之一。它可以在原被告之间引起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关系。因而C错误。从结构上看,权利和义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

13、有无权利的义务。因此,权利和义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郝某既负有赡养母亲的义务,也享有在郝家居住的权利。而并非一味地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子女赡养父母是个道德问题,但是,经国家认可的部分就成为了国家的法律,就变成了一个法律问题。赡养问题在我国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法律问题。D错误。9. 有关“法的渊源”的下列表述中,均错误的组合有:(1)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2)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都构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3)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以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4)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

14、渊源,如政策、习惯等。(5)在我国,习惯不可以成为法的正式渊源。(6)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法的渊源,在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制定法,而大陆法系国家则以判例法为主要的法的渊源。 A. (1)、(2) B. (3)、(4) C. (4)、(5) D. (3)、(6) 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法的渊源一般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和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法的制定机关不

15、同而作出的分类,故(1)的说法是错误的。对于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我国采取了保留的做法,故(2)项表述错误。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的划分,是根据其是否表现为国家制定的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形式而进行的分类,所以(4)项表述也错误。(6)项是一个常识题,正确表述应该是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大陆法系国家以制定法为法的主要渊源。(3)和(5)的说法是正确的。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10. 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提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体现了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哪一原则?( ) A. 比例原则 B. 价值排序原则 C. 个案平衡原则 D. 合法性原则 查看答案答案:C解析:这一规定表明,发生法律价值冲突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的特定情况、法律主体的具体需要和利益,兼顾各种要求,处理各种关系,进行慎重选择以取得个案平衡,即进行全面性选择。11.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