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54058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1)。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

2、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

3、(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8)!”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 (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 (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 (5)旗旄(m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 (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 (7)便(pi

4、n)体:美好的体态。 (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 (9)裾(j):衣服的前后襟。 (10)翳(y):遮蔽,掩映。 (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 (13)怜:爱。 (14)恶(w):厌恶。 (15)车服:车辆与服饰,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 (16)刀锯:指刑具。 (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 (18)黜陟(ch zh):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 (19)形势:地位和威势。 (20)趑趄(z j):踌蹰不前。 (21)嗫嚅(ni r):欲言又止的样子。 (22)刑辟(p):刑法。

5、(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 (24)稼(g):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 (25)窈(yo):幽远。 (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 (27)缭(lio):屈曲。 (28)徜徉(chng yng):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29)茹:吃 (30)适:舒适。 (31)毁:毁谤。 (32)维:束缚。 (33)濯:洗涤。 (34)安:安逸。 (35)熟若:倒不如。 (36)无忧于其心:心中无忧无虑。 作品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

6、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

7、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

8、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步。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

9、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

10、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读者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2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

11、、 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 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

12、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 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

13、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 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 )鲜少( )旄( ) 才畯( ) 便体( )轻裾( )黜陟( )趑趄( ) 2、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 课文分析: 1、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

14、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15、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六、 总结课文。 1、 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