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5533588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的变化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积的变化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积的变化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积的变化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积的变化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的变化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的变化规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的变化规律薛铮(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8页例4。教学目标: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来1.一只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教师分别问:小熊飞2秒、4秒、6秒、8秒,能飞多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二、探索规律1.发现规律。观察两组算式,借助学习建议,寻找积的变化规律,并全班交流。26

2、=12 52=10106=60 54=201006=600 512=60请学生再举一组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授课:XXX【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2.表达规律。师:请你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师借此整理板书,得到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发展概括、推理能力。】3.应用规律。小青蛙“吃”数: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得到“吐”出来的数。已知:6=222抢答:24=?3=?问:方块里的数

3、不知道,怎么知道结果的呢?三、到生活中去1.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学习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2.借助图,编故事。隐去热气球的单位名称等,请学生编故事。授课:XXX【拓展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感悟“变”与“不变”存在的广泛性,为进一步探索商不变性质等规律积累相关经验。】垂直与平行章雅玲(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知道“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的含义。3.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过程与方法:1.培养周密思考的习惯,渗

4、透数学推理。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2.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学习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了解关系。(1)知道什么是关系吗?(2)人和人之间存在关系,数学中也有关系。授课:XXX(3)今天要来研究数学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先来猜个谜。【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以“关系”一词的讨论开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所熟悉的,数学中也有关系,比如“6和2”之间,就有倍数关系、相差关系等等。今天研究的数学关系又是什么呢?老师在此埋下伏笔,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新课伊始,通过谈话师生关系进一步拉近,猜谜语的噱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5、认识“同一平面”。师:我用长方形的纸张折了一个长方体纸筒,每个面上面写了一个字(无始无终)。你们看到了吗?现在打开这张纸,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几个字都到了同一个平面上。师:用“无始无终”打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直线)为什么是直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评析:这个环节是非常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没有一点多余的地方,从同一平面到直线,设计的非常到位。长方体的四个侧面展开变成了一个平面,引出了同一个平面,并展开了今天研究的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非常好地让学生感受了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设计意图】谜语的谜面“无始无终”写在了一个长方体的4 个侧面上,打一个几何图形。

6、通过谜语引出了直线及其特点。同时把这个长方体展开,引出授课:XXX“同一平面”的概念,并导入今天的课题:研究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探究与归纳1.学生主动探究把纸看着平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画两条直线; 看看,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学生动手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师提醒孩子:还有其他画法吗?画好的同学看看小组内同学画的,交流交流。2.交流反馈,进行分类。 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个人展示,将画好的图拿上来交流) 师:仔细观察,你画的跟他一样吗?有不一样的,可以上来补充。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你能把他们分分类

7、吗?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先给这些作品编上号。 出示7组直线, 师:你能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把这七组直线分类吗? 生1:和交叉了分为一类 没有交叉分为一类。(1)认识相交师:刚才老师听到一个词“交叉”,两条直线“交叉”了,也就是两条直线相碰了,用数学语言应表述为两条直线授课:XXX“相交”了。 生2:相交了分为一类 没有相交分为一类,因为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也会相交。 师: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真的会相交吗?学生动用验证。 师: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真的相交了,两条直线也可以和分为一类。 师: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着交点,有几个交点?(2)认识平行。思考:剩下的 ,想象一下,延长后会不会相交?有没有交点?像

8、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平行线。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就是平行。【设计意图】对于解决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这一问题,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纸看做平面,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思考会有哪些不同情况。接着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观点不断碰撞,通过师生谈话交流,最终解决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相交与平行两种情况。这一概念的建立过程,从画图到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生成了新知识。三、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三、 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揭示垂直的概念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有同学说,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角,有

9、哪些角?(锐角、钝角、直角) 授课:XXX出示两个小棒,转转看,你发现了什么?师:下面请你按角的大小,把相交的情况再分分类。生:和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了。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量角器或三角板量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让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 动态演示: 2. 看书第65页自学并提出要求:画出关键句师: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线叫什么?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板书:成直角互相垂直)(课件出示垂直的概念) 3、巩固:说说这组线的关系。a b师:如图中,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

10、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4、揭示平行的含义 师: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真的不相交吗?动手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不会相交,因为我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之后没有相交。 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验证这两条直线不相交?授课:XXX 借助方格图,课件演示,发现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5、 看书第65页自学:什么叫平行?师:在数学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课件出示平行的概念) 师:“互相”是什么意思呢?生:必须有2条或2条以上的直线,才说互相,一条直线不能说互相平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

11、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图中,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a叫做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叫做直线a的平行线。 6、思考:为什么平行要强调“同一平面 ”?实物演示并讲解。 四、巩固练习,提升对垂直与平行的认识 1、选一选:判断下面各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双杠题中的平行 授课:XXX师:从体育器材双杠中,你可以找到多少组平行的木条?生1:双杠的两条横杠互相平行。生2:双杠的横杠和支架互相垂直。生3:对角支架生4:2.长方体中的垂直与平行师:长方体你们认识吗?请你在长方体里找找互相平行和垂直的线段,前提是先确定一个平面。 学生边找边说。 师:同学们说

12、的很好,那这样两条线段,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实物演示。 师:他们相交吗?平行吗?授课:XXX 生: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刚才我们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平行呢?5.道路图中的平行与垂直。从中你能找到互相垂直与平行的道路吗? 师:要注意,刚才同学们说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都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而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我们要给今天的内容加上一个前提:同一平面。【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从概念的巩固到知识的运用,从抽象的几何图形走向生活实践,从观察到动手,运用不同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巩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加深理解。尤其是在双杠中找互相平行的木条,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空

13、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最后一道练习,作为机动,可以留作回家作业。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授课:XXX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吴冬冬(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

14、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土豆和小刀、若干小棒和三通接头。教学过程: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学生动手切土豆,认识“面”、“棱”、“顶点”。授课:XXX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2)交流结果和数法。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交流:长方体面的个数你们是怎么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