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5530580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复习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诂学一、填空与单项选择:第一章1、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是:语义;2、语言在时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古今语,在空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方言;3、“终风且暴”中,“终”义为:D、既 终且是既又A、始终 B、长期 C、最后 D、既4、“伤未及死,如何勿重”中“及”义为:C、到达 A、赶上 B、涉及 C、到达 D、及时5、“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中“及”用其:A、本义 及:赶上 B直接引申义A、本义 B、直接引申义 C、间接引申义 D、假借义6、“又欲肆其西封”中“封”用其:B、直接引申义 封:国界。本义是培土植树A、本义 B、直接引申义 C、间接引申义 D、假借义7、“宿敢

2、不封植此树以无忘角弓”中“封”用其:A、本义A、本义 B、直接引申义 C、间接引申义 D、假借义8、“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中“夜叉”是:D、外来词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9、“草肥番马健,雪重拂庐干”中“拂庐”是:D、外来词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10、“蒲桃可以造酒”中“蒲桃”是:D、外来词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1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中“浮图”是:D、外来词A、复使词 B、并列词组 C、偏正词组 D、外来词12、“火爰气早来,虫螟为害”中“虫螟”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 B、同义连用 C、偏义复

3、词 D、大名冠小名13、“宁珠除草茅以力耕手”中“草茅”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 B、同义连用 C、偏义复词 D、大名冠小名14、“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中“舟虚”是:D、大名冠小名15、“匠石运斤成风”中“匠石”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 B、同义连用 C、偏义复词 D、大名冠小名16、礼记“天子之元士”中“元”义为:B、善 A、首 B、善 C、始 D、大17、尚书“汝终陟元后”中“元”义:D、大 元后:大王A、首 B、善 C、始 D、大18、左传“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中“元”义为:A、首A、首 B、善 C、始 D、大19、尚书大传“元祀代泰山”中“元”义为:C、始 A、首 B、善

4、C、始 D、大20、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重杨生左肘”中,代语“杨”的使用是为了:C、适应格律 A、避重复 B、求新雅 C、适应格律 D、避忌讳21、曹植空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中代语“零落”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 A、避重复 B、求新雅 C、适应格律 D、避忌讳22、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中,代语“采薪之忧”的使用是为了:D、避忌讳 造:到去A、避重复 B、求新雅 C、适应格律 D、避忌讳23、张祐爱妾换马“忍将行雨换追风”中,代语“行雨”、“追风”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 行雨:小妾 追风:良马A、避重复 B、求新雅 C

5、、适应格律 D、避忌讳24、“将不诚必,则士不勇敢”中“诚必”是:B、同义连文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25、“天子焉始乘舟”中“焉始”是:B、同义连文 近义连文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26、“忧心如惔 ,不敢戏谈”中“戏谈”是:B、同义连文 惔 :水 烧 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27、“仲秋之月,雷乃始收”中“乃始”是:B、同义连文 A、偏义连文 B、同义连文 C、偏正结构 D、大名冠小名28、“爱”由喜欢义引申为吝啬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

6、用引申29、“解”由分解动物义引申为松懈义,其引类型为:A、因果引申 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用引申30、“间”由缝隙义引申为短暂文,其引申类型为:B、时空引申 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用引申31、“关”由门闩义引申为关口义,其引申类型为:D、同作用引申 A、因果引申 B、时空引申 C、同状态引申 D、同作用引申32、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 顾返:同义连用A、顾及 B、考虑 C、照顾 D、返回33、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游子不顾反”中“顾”义为:D、返回A、顾及 B、考虑 C、照顾 D、返回34、资治通鉴“周有采府之

7、官,收不售与欲得,”此文“收不售,与欲得”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A、不明词义 不售:卖不出去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35、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僭侈。”此文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D、不明制度走马,承受:官制名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36、资治通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押韵)不再来,”此文“时乎时不再来”断句有误,其原因是:B、不明古音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37、尚书“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谓大同,其身康强,子孙其逢吉。”此文“子孙其逢

8、,吉”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C、不识通假 逢:通“丰”A、不明词义 B、不明古音 C、不识通假 D、不明制度38、礼记“二名不偏讳“中:A、有错字现象 偏(遍)A、有错字现象 B、有掉字现象 C、既有错字又有掉字现象 D、没有错字或掉字现象39、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中:A、有错字现象 息:思A、有错字现象 B、有掉字现象 C、既有错字又有掉字现象 D、没有错字或掉字现象40、“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中:B、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 B、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 C、既有误分现象又有误合现象 D、没有误分或误合现象41、“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中:A、有一

9、字误分为两字现象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 B、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 C、既有误分现象又有误合现象 D、没有误分或误合现象42、联系同源词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43、会通一词多形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44、推求语源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45、识别语转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A、语音 B、字形 C、字义 D、形意义结合46、“五月渡芦,深入不毛”中“毛”的正确解释是:C、庄稼 A、草 B、树木 C、庄稼 D、草木和庄稼47、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

10、节,史记集解的作者是:裴骃,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孝标;48、裴松之的三国志注: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A、以词语解释准确无误著称 B、以声音通训诂做得最好 C、通假字的解释有独到之处 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 E、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49、李善的文选注:E、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A、以词语解释准确无误著称 B、以声音通训诂做得最好 C、通假字的解释有独到之处 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 E、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50、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书于:魏晋南北朝,五经正义成书于:唐代,广雅疏证成书于:清代。第二章51、探求语源适用的最基本方法是:B、因声求义A、以形索义 B、因声求义 C、

11、引文说义 D、直接说义52、探求本义适用的最基本方法是:A、以形求义A、以形索义 B、因声求义 C、引文说义 D、直接说义53、以形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探求本义 识别通假字A、探求本义 B、说解引申义 C、联系同源词 D、解释假借义54、因声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C?)D、解释假义 C、联系同源词A、探求本义 B、说解引申义 C、联系同源词 D、解释假借义55、诗嵩高:“其风肆好,以赠申伯。”毛传:“赠,增也。”毛传的训诂形式是:C、声训 56、诗:“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57、诗:“洽比其邻。”毛传:“洽,合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58、释名:

12、“腕,宛也,言可宛曲也。”其训诂方式是:C、声训59、诗:“将仲子今,无踰我园。”毛传:“园,所以树木也。”毛传释义方式为: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60、国语:“田狩毕弋。”韦注:“毕,掩雉兔之网也,”韦注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61、“郊,距国百里为郊。”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62、淮南子:“发笱门。”高注:“笱,竹笱,所以捕鱼。”高注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 B、以通语释方言 C、推因 D、描述63、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误增文字现

13、象的术语是:A、衍 A、衍 B、当作 C、夺 D、为64、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脱漏文字现象的术语是:C、夺 A、衍 B、当作 C、夺 D、为65、校勘术语“夺”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A、脱漏字 A、脱漏字 B、误增字 C、错别字 D、通假字66、校勘术语“衍”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B、误增字 A、脱漏字 B、误增字 C、错别字 D、通假字67、所谓“统言不分,析言有别”指的是:C、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 A、互文见义现象 B、文句变换现象 C、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 D、文结构差别现象68、校勘术语“当作”一般用来:B、改正错字误读 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 B、改正错字误读 C、指出他书

14、或别本之异文现象 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 E、指出文字错乱现象 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69、训诂术语“谓之”一般用来: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 B、改正错字误读 C、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 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 E、指出文字错乱现象 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70、古人校勘时用“作”一般用来:C、指出他书别本之异文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 B、改正错字误读 C、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 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 E、指出文字错乱现象 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71、下列古注术语用于声训的是:D、之为言A、或曰 B、读曰 C、当为 D、之为言72、下列古注术语用于破通假字的是:B、读为A、谓之 B、读为 C、读如 D、当作第三章73、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74、朱启凤的辞通主要讲解古书中的:B、双音词及其流变75、刘淇的助字辨略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76、刘熙的释名主要讲解词的: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