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5523743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一、选择题1(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均田制的推行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BCD【答案】D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3右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

2、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A柳体B颜体C魏碑体D宋体【答案】C联系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结合题干的描述可知,这是魏碑体。4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答案】D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占据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答案】D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6.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

3、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等。这充分反映出()A.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答案】C孝道是儒家思想强调的,可知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

4、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

5、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