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即美德(最新修改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551479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即美德(最新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知识即美德(最新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知识即美德(最新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即美德(最新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即美德(最新修改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知识即美德”的德育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对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伦理学核心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的辩证分析,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旨在挖掘其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关键词 美德; 知识;道德;道德践行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知识即美德”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之先河,促使古希腊哲学从关注自然到关注人类本身的转变。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对知识和至善的追求,特别是在道德领域,他试图给人类行为找出合理的基础。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成为有德性的人,离不开有关善的知识的引导,有理性知识的人必然会成为有道德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是一

2、个品德高尚的人。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基本现状,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同他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在当前的德育教育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统领,一方面要注重对受教者进行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意志,激发道德需要,真正将德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一、“知识即美德”的提出苏格拉底早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关注自然哲学,想从自然变化中探究出世间万物产生、延续和灭亡的原由。但后来他发现这种研究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一番深刻的探

3、究和反思之后,苏格拉底开始关注人类的现实生活,结合当时雅典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日益败坏的社会道德风气,他第一次将古希腊哲学从上苍拉向人类社会,使哲学开始关注人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生活。在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基础上,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即美德”这个道德哲学命题,表明他旨在将人们的道德价值追求建立在对引人向善的德性知识渴求之上。从而奠定了其道德哲学的根基善与真的统一,也就是“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甚至以死来践行其道德价值,为后人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光辉典范。二、“知识即美德”的含义及评析苏格拉底所谓的“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是与感觉中的特殊东西相对

4、立的普遍概念,即理念,是单纯思维中的东西。“美德”主要是指人所表现出的一切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勇敢、自制、友爱等等。“知识即美德”这一伦理学观点表明,人作为万物之灵应该是知识和美德的统一体,一个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就应该是一个道德至善的人,良好的德性知识可以驾驭人的行为。 因而,在他看来,“无人故意为恶”,有些人之所以作恶就是没有关于美德的正确知识,而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就是说有知必有德,无知便无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苏格拉底的这一命题很容易被推翻,比如,行骗的明知道骗人是不道德的,却依然行骗。许多高学历的官员明知道贪污受贿是违法的、有失官德的,却经不起物欲的诱惑最终落入

5、法网。在公交车上,明明写着给老、弱、病、残、孕妇让座,但好多青年人,包括一些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却熟视无睹,座得心安理得。因此,有知识的人,未必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当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一伦理学观点。一方面,苏格拉底把知识和美德完全等同起来,把二者看作一种必然的决定性关系,是片面的。必要的知识对于人们道德的养成固然重要,但离开坚定的道德意志和感同身受的道德体验,这种知识只能是一潭死水,起不到春雨润物的效果。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个道德知识渊博的人,未必就是道德践行上的巨人。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与知识密不可分,这一点值得肯定。比如,生活中人们常把受过一定

6、教育的人称之为“文化人”,即有知识、有涵养、懂技术,通情达理,品德高尚的人,通常与粗俗之人相对。三、“知识即美德”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启迪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知识是理想的灯塔,要想使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离不开良好的道德文化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有其深刻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全社会迫切需一个主流价值观进行引导。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可谓“好雨知时节”,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追求,也是提高

7、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指南。在举国上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热潮中,在实现中华民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重温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一亘古弥新的伦理学命题,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在专注于发展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热潮中遗弃了诚信的道德精神,忘却了荣辱美丑之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存在严重的道德诚信危机,有人称之为“病态的”社会。在政治生活方面,部分政府官员经不起金钱和美色这一“糖衣炮弹”的诱惑,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8、、与民争利、生活奢靡等“四风问题”泛滥,严重败坏了党群、干群关系,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在经济生活方面,假冒伪劣商品,企业制假售假、偷税漏税、散发虚假信息广告等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偏离了法制化的轨道;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人急功近利、言而无信、人情淡漠、亲情疏远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导致内心上的空虚和行为上的极端;在文化生活方面,考试作弊、文凭造假、学术不端、剽窃成风、非主流文化泛滥,就连高校这块育人高地也不再是一块净土,严重毒害了社会主流文化风气。可见,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目前,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模式。首先,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公民的道德诚信意识。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诚信是一种根本性的道德,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左传中说,“信,德之固也”,表明诚信是道德的基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有着丰厚的道德文化积淀,教育者应该大力发掘优秀的道德文化资源,把道德诚信教育融入高等院校的两课教学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诚信意识。其次,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

10、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事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社会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再次,要发挥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作用,做到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来说,道德规范是软约束,法律规范是硬性要求,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迈向法治型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法律规范教育,使法治思想内化到受

11、教育者的意识中,才能提高他们的法律法规的认同感,增强其抵制违法犯罪的自律意识。只有大力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方能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最后,要激发公民的道德需求,积极引导道德实践。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道德教育更是如此。反思以往的道德教育,我们并不否认道德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去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引导其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道德践行的宽了,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践,真正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总之,

12、道德的践行,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道德实践活动中来,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集腋成裘,汇流成河,就能汇聚起社会主义道德践行的强大力量,那么一个更加风清气正、文明诚信的社会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参考文献: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申辩篇38A )第一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版2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M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版4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版5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6王东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