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导学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550801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蛇者说导学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捕蛇者说导学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捕蛇者说导学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导学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蛇者说导学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庆市第十九中学语文导学稿系列 1版 九上 班级: 姓名:课题:捕蛇者说 课型:新授课 时间:2015.3.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说”的特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2、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实词和虚词3、情感目标: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简介作者、文体 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

2、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正音,朗读课文 啮( ) 腊( ) 挛( ) 踠(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矣莅( ) 蹙( ) 殚( ) 踣( ) 死者相藉( )曩(

3、 ) 隳( ) 恂( ) 缶( ) 谨食( )之 熙( ) 以俟( )夫( ) 三、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课堂研讨】一、小组合作翻译课文。二、总结实词虚词:1、实词总结为 动词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动词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动词写。“故为之说”。 已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征收。“岁赋其二”。 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恶疮。“可以已瘘、疠”。 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缴纳。“当其租入”。 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每年。“岁赋其二”。 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很。“貌若甚戚者”。 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

4、甚也”。 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好像。“貌若甚戚者”。 你。“若毒之乎?” 毒 怨恨。“若毒之乎?” 有毒的。“呼嘘毒疠”。 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 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s,饲,喂养。“谨食之”。 观 看。“今以蒋氏观之”。 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合作探究】2、虚词总结 之 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 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5、以 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 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 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 之。“时而献焉”。 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 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在。“吾祖死于是”。 给。“余将告于莅事者”。 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比。“苛政猛于虎也”。 【巩固延伸】而 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6、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非死则徙尔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整理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课文个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第二段: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第三段: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第四段: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五段:直接抒情,

7、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课堂研讨】2、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1)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2)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第三课时一、 检查复习巩固情况1、解释重点字词2、翻译重点文言句子二、解读补充习题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作用(1)若毒之乎(怨恨、憎恨

8、) 赋敛之毒(毒害)(2)貌若甚戚者(如,好像)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你的)(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一事) 不得宁焉(语气助词,不译)时而现焉(蛇) 犯死者二焉(语气助词,不译)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2、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1)言之,貌若甚戚者。(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3、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是鸡犬不宁 ,多用来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4、读课文第4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了对比

9、的手法:悍吏的凶狠致使鸡犬不得安宁 和捕蛇者的熙熙而乐或弛然而卧 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合作探究】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反映了蒋氏在重赋压迫之下的一种反常心态。 他表面上在庆幸自己逃过了重赋之劫难,其实饱含着无限的凄苦之情。(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含着他怎样的感情?)蒋氏虽然“一岁之犯死者二”,但能够得

10、以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苦中有甘了。 这种“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痛。作者这样写,其中包含着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身后的同情。【巩固延伸】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问题。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其( ) 谨( ) 之( ) 齿(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译文: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只有两次 B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大概两

11、次C.一年里犯死罪的人只有两个。 D. 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人只有两个。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答案:1.那 小心的 它(代蛇) 年龄(岁月、日子)2.(献蛇)回来就可以很有味的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 3.A 4.B【达标训练】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821题。(12分)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12、。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岁赋其二( ) (2)几死者数矣( )( )(3)更若役( )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译文:20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答: 21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选自礼记檀弓)注释: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子路孔子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