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5499948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一、亲社会行为“亲社会(prosocial)”最早提出这个术语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他用这个术语特指那些与破坏、攻击等反社会行为想对立的行为。英文中“prosocial”的解释是“忠诚于既定的社会规则或道德准则的”,亲社会行为最初就是指具有上述特点的行为。具体的定义有以下几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如助人、合作、分享等。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马森和艾森伯格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是帮助他人或群体并使其受益而行为者却不期待获得外部奖酬的行为,这

2、类行为经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代价、作出自我牺牲或冒一些风险”。另外,在桑标写的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在04年的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中认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指一切自愿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这种行为有两种具体的情况,一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即只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另一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所企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两种情况都对他人对社会有利,都属于亲社会行为。由此可见,亲社会行为

3、是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以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亲社会行为是比助人行为概念更为广泛的描述社会有意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纯粹利他)也就是说利他主义(altruism)是纯粹为了有利于其他人,自己没有获利(并且常常是要付出代价),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与利他主义的慈善行为相比,有些助人行为是

4、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互惠利他)。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利他是一个层层包含的关系。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青少年的情感易受感染,且模仿性较强。倘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严以律己”,对他人热情,对长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生活在如此充满爱心的家庭氛围中的青少年,一定也会充满爱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家长要想在孩子心中撒下“爱心”这粒种子,千万别忘了向孩子渗透“好孩子

5、要心中有他人”的积极情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生活中,家长不妨让孩子当回“小家长”,请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时经常作的家务活,如:扫地、洗衣服、做饭等。同时,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了解父母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学会关心父母。总之,父母要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心中会自然而然的涌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良好情感。(二)

6、优化学校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由家庭走向学校,学校在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大力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对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舍已为人等思想和行为给予大力褒奖,而对各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给予严厉谴责,从而使更多的人遵从规范;学校应充分利用群体的作用。在群体中通过增强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内心渴望独立,但又害怕孤独,所以,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生活的群体中寻求温暖,结交朋友。因此,他们更重视同伴的评价,同伴的影响在不断增强,根据这一特点,学校教育要以各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上要相互帮助,彼此关爱;学习上互学互助,共同探

7、讨;在集体活动中,献计献策,为集体恪尽职守,在学生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感;在群体中进行移情训练。“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即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移情是人的情感体验,当人的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一个经受过苦难的人,更会自觉地去帮助与他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培养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会增加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应带学生多去贫困山区,看看山区孩子困难的家境、他们对读书的热望,组织向贫苦山区孩子捐款捐物活动。用移情这种方式教育青少年,使他们的利他行为内化,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在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

8、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逐渐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是青少年学习与建立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增大,所以,学校教育要以多种形式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从爱国、爱家、爱人民做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三)优化社会环境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引起注意的要素之一是“交际网络”,他特别强调电视的价值功能,认为电视是影响人的注意的最重要因素。电视、广播、电脑网络及报刊杂志的宣传,一定要防范攻击行为,尤其是凶杀与色情行为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培育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上肩负着重大责任,而家长、学校和舆论还应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大家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全社会“自上而下”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亲社会行为的宣传和教育,成人为孩子做出榜样,为青少年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大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