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549766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亠前言季风是气候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我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 要,因为我国正位于世界著名的季风区域内。如果要对我国的天气和 气候特征得到较深刻的认识,就不能不研究我国的季风问题。要想对 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的旱涝的长期预报有更好的了解,也必须研究季 风的反常问题。因此季风问题一直是为我国气象学者所重视的。在过 去已经有不少有关我国季风问题的研究,但由于资料的限制,不能对 我国的季风特征得出较为完善的结论。解放后,由于观测资料大大的增加,特别是高空观测资料的积累, 使我们有条件对东亚的季风问题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地球物理研究所 从 1955 年夏季开始对季风问题进行了研究,前后继续了两年。在这

2、 项工作中我们对东亚季风的三维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对东亚季风 气候的形成与季风气候的特征以及季风气压场的多年变化进行了讨 论。同时研究了季风进退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的关系,此外还探讨 了西藏高原上的季风现象,并对东亚各地区的季风现象(印度、中印 半岛、日本等)进行了比较。在本书中我们只选了其中的七篇报告, 内容共包括三方面:1.综合评选了以往各国气象工作者对季风问题的 观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我们对季风问题的看法;2.探讨了东亚季 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季风气候的特征,同时对我国的季风气候做了区 划;3.研究了东亚冬夏季风的进退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我国的季 节和雨季起迄时期之间的关系。这些工作

3、由于时间不长,所用资料年 限亦较短,所以研究所得的也只是一些初步的结论,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读者批评和指正。季风问题高由禧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了季风现象,中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就利用风 向季节变化的特点决定船舶的航行。把季风现象作为科学问题来讨 论,那还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最早的是哈莱(Halleys】,1686), 他首先把季风理解为海陆的热力直接环流。后来许多气象和气候的教 科书上就采用这一经典的看法,来说明季风的形成,并用以描述一些 地区的气候现象及其季节变化。苏联气象学家沃耶科夫【2】最早给季 风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季风是海陆热力直接变化所引起的现象, 并把它和云雨的季节变化联系

4、起来。对季风比较多的研究是在20 世 纪2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但在20世纪20 年代至50 年代期间,季风 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哈莱和沃耶科夫的范畴。由于季风与东亚降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很多人想从相关事实 中,来预告季风的来去日期和强度,进而预报不同季风时期的降水 量。布兰福德(Blanford)【3】最早注意到喜马拉雅山上冬春季积雪多 少与印度夏季干旱的关系。伊利奥特(Eliot)【4】进而研究了印度季 风雨与澳洲、非洲等地气象要素时间分布上的关系。瓦尔克耳 (Walker)【5】用相关方法更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的季风雨与世界上各不 同地区气象要素分布间的关系。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气象工作者,都利

5、 用同一方法来寻找与自己国家降水有关的各个因子间的关系,其中以 涂长望的研究结果比较全面和系统,说明问题也较深入;虽然如此, 但能用来做预报的相关系数却是很少。问题是很清楚的,因为在降水 的物理过程还没有了解清楚以前,用统计方法预报季风降水是有困难 的。另外一部分人则想出各种季风指数来描述或比较不同地区的季风 现象。也有很多人引用哈莱的概念,来进行季风形成理论的研究。有的 假定在水平气压梯度为零的情况下,由周期性受热变化,计算所形成 的冬夏季气压的年较差;有的假定圆形的海四周被无限大的大陆所包 围,或者相反,圆形大陆被无限大的海洋所包围,在海陆热力(或温 度)差异以年为周期的变化下,计算它所产

6、生的气压场、风场和温度 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等。有的则假定在海岸线为无限长的直线情况 下,海陆热力差异所产生的季风现象;但也有人根据海陆分布的实际 情况,估算季风现象;也有人以实际海陆加热场及其季节变化来计算 相应的大气活动中心或行星波的形成。不管那一种理论计算,由于数 学处理上的种种假定都有一些失真的地方,其中主要缺点:不是把海 陆分布过分理想化,就是没考虑到季风是在海陆分布、不同行星环流 和地形影响下的综合现象。另外有一些人用某些高空观测资料来讨论印度季风现象和夏季 印度低压的结构,也有人在讨论北美高空气候情况时,顺便讨论到北 美的季风现象。总起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关于季风问题

7、的研究进 展是很慢的。20 世纪50年代起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季风的经典定义发生怀疑赫罗莫夫和弗隆几乎是同时独 立的提出: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形成季风现象的主要原因,海陆分 布只不过是把行星风带季节位移所形成的季风现象加以一定程度的 改变。另一些人还是坚持用哈莱和沃耶科夫的定义,特别是从索罗昌 所分析的西伯利亚东部季风现象的形成、季风环流的特点和云雨现象 变化的结果中,认为沃耶科夫的季风定义还是正确的。第二,把季风进退变化同中纬度行星环流的季节变化密切联系起 来。过去对季风进退现象的研究,多数是从云雨现象、气团或气压分 布形式的季节变化,决定夏季风的起迄日期

8、;虽然结果很有用,但对 进退变化过程的本质未能很好的揭露,因而对季风进退和雨季起讫的 中长期预报作用就不够大。20世纪的40 年代末到50年代开始,在 这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首先是殷(Yin )把印度西南季风爆发和 亚洲南部急流突然消失以及孟加拉湾低槽迅速西移联系起来;他还指 出这次变化是北半球行星波的一次大调整。设特科利夫(Su tcliffe) 也曾指出 6 月初行星环流季节变化与印度西南季风爆发是同时的。接 着我国气象学者叶笃正、陶诗言等提出好几篇论著,讨论了6 月初和 10 月中大气环流的两次突变,并联系到它和东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和 撤退的关系。最近徐淑英又把我国冬夏季风进退的各个阶

9、段与西风环 流的季节变化紧密联系起来。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已明显地指出了中长期预报季风进退应努力 的一个途径。第三,人们注意到怎样才能更正确的理解季风现象的问题。50 年代以前,绝大多数人把季风单纯的理解为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季节变 化所产生的现象,很显然这类说法不可能对所有地区的季风现象都能 解释。本世纪50 年代以后,许多人相继指出:季风是海陆和行星环 流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现象,但有些人或多或少的偏重于行星风系的季 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现象的主要原因。 而另一些人则指出季风现象是 海陆分布、行星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下的现象,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地 区特点,任何不分时地而强调一种形成原因,是不容易得到令人满意

10、 的结果的。显然,由于20世纪50 年代对季风研究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各种 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介绍各国学者对季风现象形成原因的各种不同 看法,和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时也提出了本书作者们对季风问题 的意见。一、对季风现象形成原因的各种不同观点最近十多年来对季风的形成原因,出现了两派很不相同的看法。 在苏联和德国这两派讨论的比较热烈。一派可以称为古典派,他们坚 持着 200 多年前哈莱的看法,把季风理解为是由海陆间热力差异所引 起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热对流现象。他们主要的论据有:在海 平面气压图上 1,7 月海陆间出现完全相反的气压分布,此种相反的气 压场的季节变换,必然引起盛行风的季节变化

11、,这也是季风(又名季 节风)的原因。另一派姑且叫它为大气环流派,他们丛行星环流的季 节变化出发,认为地面上盛行风的季节变化,至少在某些地区,是由 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变化所引起的。因而他们进一步推论:即是地球 上没有海陆分布,许多地区还可以有季节现象,海陆的存在只是对行 星风带加以一定程度的改变。显然,这两派都有对的地方,也各有片面强调的缺点。第一派从 海陆分布的观点来处理季风问题,由于只强调海陆分布对季风的作 用,就有许多地区的季风现象不能很好的解释。例如从海陆分布的情 况出发推算印度的西南季风最高不会超过 2 千米,而实测厚度可达 56 千米,个别情况还可达更高的高度。同样,过分强调行星风带

12、的季节位移是季风形成原因原因的说 法,也不恰当。例如冬季在整个东亚大陆的近地面层上,在正常的行 星风带的纬度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行星风带【包括东风带(0 30 N)、西风带(3060 N)和极地东风带(6090 N)】;夏 季东亚大陆上同样也没法分出热带东风带(35 N以南)、西风带(35 55 N)和极地东风带(55 N以北)。因此我们说,在东亚由于 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强烈的季风现象,破坏了近地面层的行星风带的正 常分布,也破坏了其位置的季节移动所应该表现的现象。如果一定要 说在东亚由于行星风带位移而导致季风的现象,那也只能说35 千 米以上的高空季风现象。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在低空的季风现象中也

13、包 含有行星风带的成分,正如高空行星风带也包含有海陆因素所致的季 风成分一样。不过,由于后者影响非常巨大,因此在这一地区里一定 要强调前者的作用,实际意义是不大的。因此,不看具体情况强调任何一种说法可能都是片面的,实际上 还有许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季风现象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换 是一致的,因而增强了季风现象。印度的季风(或者更合理的说东南 亚的季风)就是这样的;冬季印度在大陆冷高压的南边,而又在信风 带的位置上,因此冬季东北季风特别稳定,夏季印度在大陆热低压的 南侧,而又当赤道西风带北移经过的地方,这不但使印度的西南季风 强盛稳定,而且也增加了季风的季节变化(东北风变西南风)的显著 性。中

14、国的情形则不同,行星风带在地面层的表现完全与实际情况相 反,例如盛夏7,8 月,长江以南的大陆应在东风带影响下,而实际盛 行风却为西南风或南风;华北以南长江以北照理应该盛行西风或西南 风,实际上却盛行东南风。因此在印度 如果可以强调季风的行星风 带性,那么在中国就应该强调季风的海陆因素的作用。实际上,一个地区的季风现象是受所在地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和地形所制约。以我国的盛夏来说,在大陆上平均为一大气压,可是 在北纬 35以北的低压与以南部分则大不相同。盛夏 35N 以北是 在西风环流影响下,虽然这时期非周期性气压系统活动不如其他各季 频繁,但比其南边地方则多得多,这就使得35 N以北地区盛行

15、风频 率减小,稳定性差,季风现象不大明显。35 N以南由于对流层中下 层南北向温度梯度小,因此东西向大气输送弱,非周期性气压系统的 活动少,季风因素的作用可以显示出来。这就使得这地区的气压系统 比其北边具有更明显的热力性质,因而盛行风频率大且稳定,季风现 象明显。因此同样的海陆分布,由于所在地区纬向大气环流的强弱不 同,表现的季风现象也大有差异。同样,研究一地区的季风现象时,也不能不注意地形的影响,例 如研究黄土高原(海拔 10001500 米)的季风现象,就不能简单的 用处理华中和华南平原地区的方法来处理。由于它的海拔相当高,同 时因季风现象在近地面层最明显(我国冬季风高2 千米,夏季风为

16、3 5 千米左右),因此冬季黄土高原上的盛气流已接近大陆平原地区的 自由大气的情况,把它直接与平原地区的季风现象作对比,显然不合 适。又如只单纯的从海陆分布观点来处理海拔高在3 千米以上的西藏 高原的季风现象,就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高原已经是自由大 气的高度,控制高原上盛行风季节变化的因子不单纯是海陆或高原与 自由大气间的差异,而主要可能是行星风系的季节位移所致。目前我 们并不排斥高原的冷热源作用对季风现象影响的重要性,相反的,在 某些问题上还相当强调这方面的作用。当然研究季风现象不能不注意海陆的大小形状及其分布情况。赫 罗莫夫从世界季风区的成带性分布,成功的指出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 对季风形成的重要性,但是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就不是很合适的。只 要指出两点就能说明这种情况,行星风带的位移在南北半球应该是一 样的,可是季风现象在南半球虽然是成带的,但地区很小,而北半球 季风区却很大。此外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季风现象的对比中,北美 地区小,不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