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549710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幼儿园教师大班教育随笔 教师:屈老师 “捣蛋王”也需要爱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管是主题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遵守纪律和守规则的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疼爱,反之,那些“捣蛋王”听到的,只能是教育和训斥,其实,有时细想起来“捣蛋”的孩子也有很多可爱之处。 晨晨是我们班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白净的皮肤,可爱的脸蛋,看着都着实招人喜欢,而他就是我最头疼的“捣蛋王”,小手就没有闲的时候,特别是在游戏的时候,总是与小朋友发生纠纷,告状的屡见不鲜,在我观察中,晨晨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每次在玩区域活动时,他都表现积极,愿意参与游戏,也希望老师会关注他,喜欢

2、他。从我关注他后,我发现晨晨与小朋友交往的方法不对,所以经常事与愿违,所以告状的也就见怪不怪了,如:在玩区域活动时,在区域里随意走动,随意拿或抢玩具,“老师,你看晨晨,跑我们这里抢东西”“老师,他挤我们”“老师”。 每当发生这种事情,我都有意识地,悄声提醒他,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鼓励他与小朋友们搞好团结,要学会分享玩具,解决不了的事情,要和小朋友们商量,不能硬抢,大家一起玩才快乐,在主题教学活动时,让他有表现的机会,因为他聪明好动,上课喜欢回答问题,我就多给予表扬,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了小小的气色,慢慢的他和群了,会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调皮的孩子也不

3、列外,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也许一个眼神或一个提示,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应,让爱走进幼儿的心田,让世界弥漫爱的芬芳。 开放的“睡前五分钟” 每天午睡总让我感到头疼,孩子们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如厕的如厕,脱衣服的脱衣服,赖在活动区不肯离去的仍在玩耍。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谁推人了,谁还不肯睡了,谁又在讲话了,谁手里还拿着小玩意儿了。老师帮着这个,劝着那个,就这样,那几个磨磨蹭蹭的还在挤眉弄眼呢。 午睡是孩子们统一的活动。在孩子们看来,一旦睡下了,就失去了讲话、活动的自由,所以想方设法要在睡前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做完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我告诉孩子们,以后,老师在午睡前五分钟会

4、提醒大家,小朋友可以在这五分钟内做完自己想做的事,过了这五分钟,小朋友就必须上床睡觉了。有了这“睡前五分钟”的提醒,到了午睡时小朋友不再那么忙乱。 有时候,当我们感觉到孩子太烦、太吵、大闹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理解了孩子,满足了孩子。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一下,多释放一些时间与空间给孩子,孩子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工作。 站在孩子的角度 多思索多考量 开学才几星期光景,有好几个纠结的画面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心情变得很压抑。 画面一:周二早上,一家长在小3班大闹,说自己的儿子被班里某个孩子打了,脑袋上有很大一个包,经过老师细心询问,查看,发现“被打孩子”头上是一颗疮而非一个包,老师安抚家长

5、的情绪,不管怎么安抚还是大声嚷嚷,说一定要查不出来是谁打的,还要打打还的架势。“被打孩子”在一边怯怯地站着,拉着妈妈的衣角,叫妈妈别骂了。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真有点鄙视这位妈妈的做法。同时我也是一名老师,站在这个角度,我真想说:阿姨,你儿子的求学路还很长,你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在众人面前大吵大闹,不说别的,你让你的孩子情何以堪呢! 画面二:我值周那天早上,一奶奶护送孙女上学,孩子早饭没吃好,在啃一饭团,奶奶见她吃得这么慢,就开始破口大骂。出于对孩子保护的心理作用,我赶紧对孩子说:小朋友早饭去教室用吧,别在这站着了,太冷。此时的孩子已经眼泪汪汪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奶奶你应该为孩子想想吧。这么小的年

6、纪也不适合吃饭团,而你作为家长却给她准备了这样的早餐,又嫌她吃得太慢。不管大人小孩进餐讲究细嚼慢咽,我们成人都做不到,何况一个孩子呢! 画面三:在微信上,一朋友发了他孩子写数字的照片,在那个本子上已经密密麻麻写了整整一页纸了,练习纸的格子很小,也不是正规得练习写数字的本子,且那个孩子才刚读中班啊,有必要这样做吗?对于孩子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而不是一味地强求孩子干不愿意干的事情。作为孩子的老师,孩子的父母应该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指南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日子了,这条路很漫长,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去引导我们的家长,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玩中学,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人格魅力的新一代。 难以启口的“

7、对不起” 晓昀是一个倔强、好强、性子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又脆弱而爱哭的男孩,他做错了事往往不肯承认,如果受到批评了,就容易情绪激动,而这种情绪会影响半天甚至一天的活动。 有一次吃早点时,他在厕所里小便后急着去洗手时,一下子撞倒了丁丁。丁丁摔倒了,疼得哭了起来。可他不但不道歉,还无理地指责丁丁挡在了他前面。几个小朋友马上来告诉老师。看到晓昀涨得红红的又气呼呼的脸,老师感到了他的情绪正在激动。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但又避免抵触,老师没有直接地批评他,而是先询问他事情的经过。晓昀别过头嚷着:“是她自己挡在我前面的!”老师轻声说:“别急,请你慢慢说说吧!”晓昀气呼呼地重复:“是她不对!是她自

8、己挡在我前面的!”老师耐心对他分析:“厕所里,小朋友那么多,大家都急着小便、洗手,总会互相碰到。可能晓昀也没看到丁丁吧!既然,大家都是不小心的,晓昀,你是个男子汉,马上说声对不起就没事了。”但晓昀还是不肯认错,反而耍起了“无赖”:“谁让她站在这里的啦!谁让她站在这里的啦!”倔强的孩子一时牛皮气上来怎么也说不通。面对他的强词夺理,老师冷静下来,没有发火,也没有放弃。老师试图以先让孩子吃早点来缓和情绪,晓昀还是很激动,眼里闪动着泪花,站在原地不肯吃。此时老师从他的激动中读出了倔强、懊恼、受挫、羞愧交织的复杂情绪。正巧那天有其他幼儿园的老师来听课,客人老师走过教室时,老师轻柔地拉着他的手避开教室里的

9、孩子们来到走廊,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一起请客人老师来“评理”。老师诉说着:“刚才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有两个小朋友在厕所里撞到了,大家都很不开心”老师故意没有说明两个孩子是谁。客人老师也明白了这位老师的用意,也客观地帮助分析起来。晓昀的表情开始有了变化,那一触即发的激动渐渐缓和下来。谢过客人老师后,老师和晓昀说起了悄悄话:“老师知道晓昀其实是个很讲道理的孩子,只是刚才小朋友们都在,你有些不好意思对吗?”晓昀终于勉强地轻轻点了一下头。老师又说:“那没关系,其实丁丁也早就原谅你了。等你喝好牛奶后,再悄悄地跟她说句话好吗?”晓昀再次点点头。喝完牛奶,晓昀终于轻轻地向丁丁认了错。 尊重儿童的权利 有的

10、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以为这是对儿童的尊重;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也以为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还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错也不指出,深怕伤了孩子,还以为是对儿童的尊重;其实,这种种做法,都误解了尊重儿童的内涵。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尊重儿童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儿童的权利。这一核心的前提当然是承认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像成人一样,是一个权利主体,享有他应有的权利。对我们大多数家长来说,尊重儿童如下这些权利是比较重要的: 儿童游戏的权利。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就像从事不同的职业是我们成人的工作一样,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会各种知识,习得生活能力,锻造健康身心,模

11、拟社会生活的。不少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以为只有在课堂上才是学习,游戏就只是玩。于是总是剥夺孩子游戏的机会,却不知道由于它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儿童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让他参与,不是添乱么?孩子能有什么好意见?做爸妈的不都是为孩子好,爸妈的意见就是孩子的意见。确实,三五岁、七八岁的孩子是不大,他们的参与有时反会造成一些麻烦,他们所表达的往往也不那么理想。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与人相处,学习了沟通,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自我价值感。这些品质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儿童选择的权利。生活中有很多现

12、象我们已司空见惯:孩子的吃、穿、玩、行,大人决定;孩子的兴趣学习,爸妈拍板。他们从没想过孩子愿不愿意,孩子是否喜欢,只知道我是为他好,他懂什么,现在不愿意、不喜欢,长大就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了。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轻则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思想,培养了一个生活能力弱的“低能儿”;重则扼杀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胆小怕事、毫无主见的庸才。其实,孩子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像得那么低,要相信孩子的本事,给他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逐步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给孩子创造个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尊重儿童的话题很大,内容很多,小小篇幅,只能略说一二。归结是一句话:真要为孩子好,就给他足够的尊重!

13、 孩子的眼睛 孩子的眼睛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人们可以了解与感受一个人的心理、情感、精神与生命状态,并在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调整自己与对方的交往状态。从而达到预期的交往效果,并体验到这种交往给双方带来的愉悦。那么。面对还不太会掩饰自己情绪情感的孩子。教师是否经常会透过孩子的眼睛来了解孩子,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行为方式,从而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呢?请看几个我们在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 孩子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呈现给了教师,但教师并没有细看与品味,而是匆匆地作了个评价,然后就把视线转向了其他孩子。这时,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了失望 孩子们把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抢

14、着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教师只是简单提问了几个孩子,便匆匆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而并没有在意其他那些仍然高高举着小手的孩子。这时,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了泄气 一个孩子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而对接下来表现同样出色的孩子却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赞扬。这时,孩子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孩子的眼睛里不仅充满了失望、泄气和疑惑,还时常充满不安、焦虑和伤心,而这一切往往源于教师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这里,我想说的是,那么多迷惘、疑惑、焦虑的眼神都是教师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最为真实直接的影响,充分证明孩子的眼睛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了解孩子心

15、灵世界的窗户。孩子的眼睛原本是教师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重要通道之一,而教师却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们知道,教师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及其学习以价值的人,全美幼教协会(NAEYC)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之一便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计划课程和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依据”。教师若想走进孩子的内心,设计出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就需要立足于孩子的视角,从观察孩子的眼睛开始,重视和理解孩子的需要。毫无疑问。这样的行为是在感受与体验孩子,是在发现与理解孩子,是在尊重孩子,更是在通向有意义的教育,其背后

16、也充分体现了“儿童观决定教育观”这一简单的道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教师如果有了观察孩子眼睛的自觉,自己的教育人生将会因此摆脱平庸、虚妄、苍白,逐渐变得深刻、丰富、充盈起来,就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就能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 巧妙的调动孩子得积极性 今天户外活动,我和小班的孩子练习双手交替拍球。活动之前,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热身自由拍球活动。然后,告诉孩子们,现在我们来练习双手交替拍球,要求是左右手交替进行,边拍边数数,按二八拍进行,活动刚开始没拍几个,浩亮小朋友喊了声:“老师我没”。在孩子们啪啪地拍球声中我没有听清楚,走进他问:“你的球没气了?”他很认真地说:“不是,我没劲了”,看上去红彤彤的小脸蛋不像是生病。我灵机一动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