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5495470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第I卷(选择题 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监生(jin) 胳臂(bei) 烟霭 (i) 莞尔(wn)B.朱拓(t) 踌躇(ch) 暂时(zhn) 讥诮(qio)C.两颊(ji) 正月(zhng) 荸荠(b) 黝黑(yu)D.渣滓(z) 炮烙(po) 间或(jin) 胡诌(z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内涵 简捷 寒暄 宽洪大量B.噩梦 辖制 撮合 哀声叹气C.孤僻 嗤笑 赔罪 战战惊惊 D.代劳 萤火 震荡 筋皮力尽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说完,把纸盒顺手抛

2、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去了。B.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C.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刚强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D.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但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混淆是非”了。B.我们要老实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C.你一会儿冲出去,一会儿闯进来,把班级闹得沸反盈天,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D.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名了。5、下列句

3、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武器、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粮食。B.他也真怪,虽然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而且一定带着雨伞。C.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D.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若有人对溪唱歌,隔溪附和,实在太美丽了。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当湖水澎湃, ,碧水流霞,水天相接,横无际涯。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阳光融化了湖水,细雨润泽了山色

4、, ,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伫立湖滨,眺望烟波浩淼 伫立湖滨眺望,烟波浩淼好席子,白洋淀席 白洋淀席,好席子春风吹绿了柳枝 春风把柳枝吹绿A. B. C. D.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冬季日短, 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 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 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

5、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 渐渐地舒畅起来。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又 且 总算 就 B.却 但 还是 反而C.却 且 还是 就 D.又 但 总算 反而8、对文中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冬天肃杀的景象,使读者对祥林嫂的惨死更加同情。B.烘托“我”强烈的压抑和悲愤之情。C.表现社会的黑暗,世道的炎凉。D.预示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9、文中“陈旧的玩物”“活得有趣的人们”分别是指( )A.“无聊生者”和“厌见者”B.祥林嫂和鲁四老爷C.过时的供人玩乐的人和乐观的人们D.祥林嫂和

6、包括“我”在内的鲁镇的人们10、对文中划曲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这样无依无靠的人,活在世上既然如此受罪,还不如干脆死去,这对祥林嫂来说也是一种解脱。B.祥林嫂不能一味地只想自己活命,也要考虑他人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祥林嫂还是死去的好。C.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我”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D.表达了“我” 对这个吃人的社会强烈的愤激之情。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甲)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底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

7、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丙)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

8、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11、对甲文的写景段与丙文的写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景物描写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此展开。 B.甲文的景物描写形象传神,充满寓意:这里是全民皆兵,连荷花都在严阵以待。充满必胜的信心。 C.丙文景物描写创造了一种平静的富有诗意的气氛。 D.丙文景物描写烘托出这群妇女寻夫未遇的失意与无聊之情。12、选出对乙文中的“弥望”与甲文中的“一望无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均指到处是荷叶。 B.乙指荷叶满塘都是,甲指荷叶满眼都是。C.只是乙是书

9、面语,甲是口头语的差别。 D.乙指荷叶满眼都是,甲指荷叶满淀都是。13、甲文中作者眼里“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在乙文中则是( )A.亭亭舞女 B.袅娜的 C.羞涩的 D.田田的14、甲、乙两文的风格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甲 清新俊逸 乙 细腻含蓄 B.甲 开朗刚健 乙 细腻含蓄C.甲 慷慨悲壮 乙 清新俊逸 D.甲 细腻含蓄 乙 清新俊逸第卷 (共108分)四、(3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9分)远远地看见那道铁门,我想起母亲的话:“去吧,孩子,大胆地去吧!”走近铁门,老板问:“你是来应聘的吧?”我点点头。老板说:“年轻人,凡来这儿应聘,必须先过三道门。第一道呢,就是这铁门。”

10、老板做出一个“请”的姿势,那样子很滑稽。我轻轻地推了推,它没有开,于是我又重重地推了推门,门似乎是越推越紧。我灵机一动,将门向外拉,不想门竟轻轻地开了。老板投来赞许的目光,说:“小伙子,你很有创意!”第二道门是一对红彤彤的木门,关得很紧,却没有上锁。不就是一对木门么?我用力推,用力拉,门没有开的意思。我恼怒了。这时,我听见母亲说:“孩子,每扇门都有它独特的开启方法。”可是,这扇门要怎样开呢?我喜欢看老鼠偷东西吃。我常常把装有食物的密封纸盒放在老鼠出没的地方,然后偷偷躲在一边。老鼠很快发现了食物,用牙一下一下地咬破纸盒,然后钻进去把东西吃了。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就是一只老鼠,只要有东西吃,用什么方法

11、都行。于是,我找来一块大石头,破门而入。老板站在我面前微笑:“年轻人,你很有勇气。”第三道门很特别,是用玻璃围成的圆门。老板说:“里面就是你工作的地方。”我看了看屋内的摆设,看见了21世纪现代化的场景。 同时,我从玻璃上看到了自己蓬乱的头发和被风吹白了的胡须。我很纳闷,我一个小伙子怎么这么短时间就变成了一个糟老头子?我犹豫着,不敢开启那扇门。我害怕失败。老板试探地问:“怎么,不试试?”我又听见母亲对我说:“孩子,要大胆地尝试,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把钥匙。”钥匙会在什么地方呢?我已不下千次问自己。老板说:“这是最后一扇门。”对呀,我已越过了两道门,难道最后一道就这样放弃?我不甘错过时机,不再犹豫,大

12、步向门走去。门却自己开了。老板说:“恭喜你,过了三道门!”又说:“里面还有三道门,你敢进吗?”我点点头:“我想我可以!”“那你怎样开那三道门?”“用钥匙。”“钥匙在什么地方?”“在我心中。”老板会心地笑了。15、“我”打开第三道门后,老板说:“恭喜你,过了三道门!”这句总结式的话,如果依照打开第一道门、第二道门那样一种说法,老板该怎样说?老板的这些话有什么含义?(2分) ; 。16、“我”最后回答,钥匙“在我心中”,意思是什么?(2分) 。17、作者为什么把第一道门安排成铁门,第二道门安排成木门,第三道门安排成玻璃门?(3分) 。18、每开一道门前,“我”都会想起或听见母亲曾经说过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过了三道门后,老板说“里面还有三道门”,含义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10分)送花F奥斯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