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548983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综述:1、幼儿的自由活动行为特点的研究2、人际关系与行为特点的研究3、人际关系对自由活动情景下的行为特点研究研究评价:1、总结研究的一些特点、2、指出这些已有研究对于揭示不同人际关系状态下儿童的行为特点研究对于揭示行为特点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重在解决行为特点的内容和行为表现的区分问题提出:对于这些不足,你从哪个角度来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以前没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你具体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你的研究方法,被试取样,结果:结果表述是和你的研究内容的标题一致,每个标题一个数据表述,对于的研究需要表述被拒绝和受欢迎儿童在每个行为维度

2、上比较,然后需要将各个维度上时间转换成z分后进行横向比较,然后找出一类儿童的行为模式。这部分注意要和你的研究内容一致,数据表述一定要正规,方法选用恰当,你所使用的x方法不适合,如果是次数是可以的,但是你使用的都是时间连续变量,这就不适合。讨论部分一定要说明你的数据结果中蕴含的稳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特点的捏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的结论是对讨论中能够逻辑上能够说的通、数据上能够支持的结论一一列出、论文结构引言文献综述已有研究评价问题提出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参考文献致谢一 文献综述1、国外对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历程国外对同伴关系的研究开始比较早,早在19世纪末期,心理学家就开始了对儿童同伴

3、关系的研究。门罗(Monroe)在1899调查了学校儿童的友谊质量、优先选择的游戏活动和社会组织;库利(Cooley,1902)提出了儿童同伴和他们最初的群体对于儿童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儿童自我系统的发展尤为重要。到20世纪20年代,北美建立了第一批儿童福利研究机构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的实验研究。同时,研究者也发展了独特的社会测量法等新研究方法用以研究儿童的同伴关系。3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而在二战期间,研究者对同伴关系研究的重视程度迅速下降,转而注意与战争有关的工作。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研究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儿童智力与学业发展的研究,

4、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关注较少。到了二十世纪60、70年代,由于先前只关注儿童认知教育所带来的失败、更多双职工家庭的社会需要以及日益兴起的日托中心运动,促使学者又逐渐开始重视对同伴关系的研究。90年代,研究者继续调查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的领域,包括行为因素(如行为技能或行为缺陷)、关系类型(如同伴接纳、友谊)以及关系阶段(如关系的形成或维持)等。这类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社会技能影响同伴关系”这一假设的进一步延伸,而且研究方法也来自于以前的实验研究、游戏群体研究以及相关设计等这句话不顺。90年代的研究支持了以往的一个结论,即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相关。同时研究也发现

5、,被拒绝儿童的行为比预期的更加多样化,而且含有一系列的行为缺陷(如社交能力贫乏,交往迟钝)和行为过度(如过量活动)。进而,对有合作行为的被拒绝儿童的研究发现,在被拒绝儿童中,除了攻击者,还有退缩者。这类发现改变了以往的观点,认为攻击不一定是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既而研究者开始更多地注意其他行为,如社会退缩。研究发现,行为退缩是一种多维度结构,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气质和动机属性,这种结构随着儿童的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消极退缩能预测同伴拒绝,但是只有在童年期后期,这时儿童才可能辨明这类行为并判断它们是不正常的。研究者试图把退缩行为进一步分为不善交际的、消极-焦虑的、主动-孤立的、悲伤-沮丧

6、的几类,结果表明:(1)不善交际的儿童遭到更多的同伴忽视;(2)主动-孤立的儿童招致更多的同伴拒绝。(3)悲伤-沮丧的儿童在班上既被忽视也被拒绝。关于社交地位的稳定性,近来研究发现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不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现象,在两年之内,部分儿童的社交地位有所改变并互相重叠。有关研究从理论上开始探讨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童年期同伴接纳/拒绝的稳定性。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受到群体心理作用的强化(如忽视了新信息),并能长时间保持。而其他人坚决主张同伴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凭经验,利用交往中的信息形成和修正他们对于特定儿童的印象。后来的研究显示,行为经验帮助儿童获得一定的声望,而声望一旦形成后

7、就能自我巩固。在国外,各项研究区域成熟后,最新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有情感、脑神经科学、气质、性别和文化,这类跨学科的联系将进一步拓展儿童同伴关系领域的研究。开始了生物-心理-社会观点的时代。2、我国对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历程我国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晚的。从相关文献的检索来看,对幼儿同伴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国外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儿童社会认识发展研究概况(方富熹,1986);培养、矫正儿童交往行为的方法(李生兰,1989;章炎1989);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叶玉华,1986;刘翠荣,1990);社会技能

8、的训练(宋尚桂、终月华,1989;冯江平,1989);社会性研究方法的介绍与评述(顾援,1988);幼儿友谊的研究(程展功,1900;杨汝钧,1987),等等。另一方面,我国的心理与教育工作者也开展了一些本土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了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作用(荆建华,1988;黄刚,1990;袁爱玲,1986);对儿童友谊的调查和研究(李伯黍,1986;张建国,1989);对儿童不良社交行为的矫正和良好社交行为的培养(王国琪,1987;徐晓华,1989;李慰宜,1987)等。199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就研究内容而言有很大的扩展和深入,表现在:(1)、研究影

9、响幼儿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吴放,1995;叶子、庞丽娟,1999;陈琴、庞丽娟,2001;井卫英、陈会昌,2002;董微微,2009)。(2)、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符明弘、左梦兰,1992;杨丽珠,1995)。(3)、致力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不良社交行为的矫正(庞丽娟,1991;邹弘,1996;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2000;王慧芳、汪秋萍,2001;杨彩霞,2002;龙红芝,2004;刘丽香,2008)。(4)、对幼儿同伴交往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张芬,2001;庞丽娟,2002;张文渊,2003;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2006;车艳菊,2008)。(5)、积极关注国际上

10、关于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赵海钧,2001;万晶晶,2001、2002)。(6)开始了跨文化的研究(陈欣银等,1995)。就研究方法而言,突破了以介绍和教育经验总结为主的局面,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测量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我国学者也对我国不同年龄的儿童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邹晓燕等采用同伴提名法对93名大中小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幼儿期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化逐渐统一,由主观向客观标准转变。束从敏对中大班幼儿进行同伴提名法的研究,发现幼儿同伴关系有三种类型,受欢迎者、被拒绝者、和被忽略者,她认为在幼儿

11、园中大多数幼儿是受到忽略的。张文新对于同伴接纳性方面的测量提出了两种方法,观察法及社会测量技术。庞丽娟对鉴别同伴关系的同伴提名法做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确定了四类儿童,分别为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和一般儿童。3、在同伴关系与儿童行为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合作、友善、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性成正相关,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导致同伴拒绝。在同伴接受性上有困难的儿童,往往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倾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攻击和破坏性。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这一交互影响,构成了社会性正常与变态发展的基础。在假设亲社会行为将导致同伴接受,攻击行为将导致同伴拒绝的研究中,发现早期

12、儿童行为对后期同伴接受性有显著的效用,同时早期同伴接受性对后期亲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也有独特的影响。应当注意的是,攻击性儿童并不一定被拒斥,而许多被拒斥的儿童并无攻击性。攻击性儿童很少有同学朋友,但在社会上和邻里却有不少与其相似的儿童作为朋友。他们彼此支持和共同进行越轨行为,因此既是攻击性又被拒斥的儿童并不感到孤独,但却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因素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效用,对人际不信任有显著的负效用,而亲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有显著的正效用;外向性对同伴关系有显著的正效用,同伴关系对外向因素有显著的正效用,对焦虑和神经过敏有显著的负效用。由此可见,儿童关系

13、与儿童行为之间具有恰当的稳定性,表现为同伴接受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主要是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维持的,而同伴拒绝则是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维持的。由于儿童的亲社会和攻击性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相应地,儿童在同伴团体中的社会地位也相对稳定。一旦儿童行为发生变化,同伴接受性则无法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一结果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张文新提出儿童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4、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和行为特征方面有如下表(表1):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视的儿童的行为特征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积极、快乐的情绪许多破坏行为害羞外表吸引人好争论和反社会的攻击少对他人的攻击表现出退缩有许多双向交往极度活

14、跃反社会行为少高水平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少,说话过多不敢于自我表现愿意分享不愿意分享许多单独活动能坚持交往缺乏攻击性许多单独活动逃避双向交往,花较多时间和群体在一起被看作好领导反复试图社会性接近由表可以看出,儿童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被拒绝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甚至是反社会行为,虽然他们试图加入到群体活动中,但总是由于他们令人讨厌的特征而被拒之门外。David.R.Shaffer提出,被拒绝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行为甚至反社会行为。发展心理学

15、5、原因模型提出80年代后期,研究者找到儿童发展与适应的潜在原因:交往经验,并且提出了更复杂的儿童适应不良决定因素模型。除了把儿童适应不良归结为儿童的偏离行为这类儿童自身的因素(如攻击、退缩)之外,研究者也把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看成适应不良的潜在原因。理论框架包括原因模型和伴随模型,前者认为以往的交往经验(如同伴拒绝)加剧了由偏离行为引发的痛苦;后者认为同伴拒绝只是伴随偏离行为出现的一个信号,而不是适应不良的原因。这些争论成为90年代许多纵向研究的推动力。大量证据支持原因模型,表明除了攻击,同伴拒绝也增加了儿童适应不良的危险。近来对学前儿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

16、的消极对待,更可能表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性,较低的学业成就和更多的孤独感。二 研究不足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在有关对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略儿童行为特征的研究(表1),但是,在他所研究的行为特征中,没能将不受欢迎儿童与受欢迎儿童的行为对应上。近期,也有对被忽视儿童的行为与受欢迎儿童的行为的对比研究,但是少有关于被拒绝儿童行为与受欢迎儿童行为对比的研究。这样,在相关的研究中,就不能很好的对被拒绝儿童在行为上进行很好的认识与矫正,不能够对症下药。基于这个研究上的不足,还有我自身能力水平有限,我打算从同伴关系类型中选取两类进行研究,我将选取受欢迎幼儿和被拒绝幼儿作为我的研究对象。三 问题提出1、相关理论基础:这里主要指我研究中的相关概念。1.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