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548607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素质模型的流程和难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开始着手建立企业的素质模型之前,企业必须首先审视两个基本问题,这是建立员工素质模型的基础,也是保证我们一开始就能够正确行动的前提。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制定并且实施战略计划的关键环节有哪些?因为企业试图建立的素质模型必定源于企业的战略, 并且是能够支撑战略有效实施的那些核心素质,因此这一步骤在建立员工素质之前非常重要。例如,在某公司的战略实施计划之中,A部门是关键部门,那么我们因此可以断定的是,一方面公司的发展依靠的是它能够为A部门吸引、培养以及维持具有管理者素质的经理人员的能力;另一方面,挖掘 A部门具备的素质特征,并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有效推广与复制这 些素质特征才是素质模型建立的真正意义所在,

2、因此在选定目标职位方面也就有了判断与决策的依据。与实施战略计划的关键环节相关的核心职位有哪些?通常这些核心职位指的是那些由对公 司业务的成败具有核心作用的人掌握的,承担实施战略的主要责任,控制关键资源(人、资金、技术、市场、客户等),可以产生价值增值的职位。对于企业而言,对这些关键的价值 的增值的职位集中进行素质模型研究,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企业战略和目标职位都明确之后,员工素质模型即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开发。素质模型的建立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两种是:一、成立专家组,依据问卷调查、访谈、头脑风暴等多种手段集中开发、评审与确认素质模 型。该种方式花费的时间不长,适合面向

3、较少职位的素质模型的开发。二、面向未来尚不存在的职位或者没有太多的任职者可以提供优秀以及一般工作绩效的样本 的职位,主要采取专家组论证、分析目前类似工作状况的方式进行素质模型的开发。另外一种是员工素质模型建立的一般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从事素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这是一项基础性的、 花费时间较长、对于素质模型建立非常核心与重要的工 作,其中涉及的技术与方法也较多。由于素质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证伪、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企业通用素质尚且如此,更何况个性化的专业素质, 它们都体现着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对各专业系统能力的关注。因此在第一阶段完成之后,通常要有一个对素质模型的评估与确认过程

4、。这个过程不仅要从各个专业系统的角度,把握系统内部不同级别人员之间在素质要求上的差异性, 解决系统内部素质结构的合理性问题,还要从企业的角度,统筹平衡各个专业系统之间的素质层次与结构的匹配性,从而从整体上兼顾员工素质的要求。另外,评估的对象不仅要扩展到企业内部更多的职位与更多的人员,同时还要考虑将企业的其他管理措施与手段嫁接进来, 从而为素质模型的应用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对于那些比较成熟的行业,企业还可以采取所在行业的标杆企业的某些职位,在信息完备的前提下对素质模型进行标杆检验,使其对企业构建核心竞争优势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在素质研究与开发阶段,还可以具体细分为五个步骤:1、选定研究职位。要建

5、立一套完整的素质模型通常要花费2个月3个月的时间。即使仅仅对该职位安排行为事件访谈以及对访谈结果进行处理都需要30个左右的工作日,这对企业而言既不划算,又没有抓住重点。因此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论述的,必须首先确定哪些是企业的关键职位,是值得企业对其进行这样投入的。一般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组织结构图、战略计划执行记录或对企业高层进行访谈的方式进行。例如,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牵引企业全体员工职业能力发展的核心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枢,因此对应于企业的所有管理职位都是企业的关键职位,研究与开发管理者素质模型也就成为建立企业素质模型的关键。另外,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

6、与技术研发、生产作业以及营销、客户服务相关的职位都应该视为企业的关键职位,只是考虑到企业的价值定位不同,上述核心环节有所侧重而已。例如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 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环节的职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技术研发环节的职位当然是重中之重。源文档 2、明确研究职位的绩优标准。对于选定的职位而言,明确绩优标准,就是要制定一些客观 明确的标准与规则,用来确定与衡量什么样的绩效是优秀的,什么样的绩效是较差的,从而为该职位所需素质的研究提供基础。根据多数企业日常绩效考核的实践经验,有些职位的绩优标准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比较容易衡量。例如,销售经理的销售额与利润率、研发人员的项目成果转化率与专

7、利权数量、操作工的日劳动生产率、次品率等。而对于大多数职能部门的职位来说,其工作重点在于满足客户以及内部员工的需要,为业务运营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与保障等方面,因此除了评价其工作成果的质量以及完成的及时性之外,还要由该职位的上级、同级及其他相关人员对任职者的绩效进行评价,以此来界定该职位的绩优标准。根据绩效标准与企业员工的实际考核结果,甄选该职位的素质模型研究样本: 一组为具备胜任能力但是业绩不够突出的人;另一组为绩优人员,其中绩优人员36名,一般人员23名。3。任务要项分析。依据工作分析的方法,将职位的绩优标准分解细化成为一些具体的任务 要项,以此来发现并归纳驱动任职者产生高绩效的行为特征。例

8、如:任务要项能够将优秀与一般工作绩效区分开来吗?那些绩效较差的任职者是否也完成了上述任务要项?该任务要 项对于指导任职者的选拔与培训的意义如何?如果没有考虑或强调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在选拔人员之际就提出职位所必需的某些任务要项,该职位还能招募到合适的员工吗?4。行为事件访谈。采用结构化的问卷对优秀和一般的任职者分两组进行访谈,并对比分析 访谈结论,发现那些能够导致两组人员绩效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继而演绎成为特定职位任职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行为事件访谈的主要特点在于要求被访谈对象详细描述他们在顾客服务、团队合作、危机处理、问题分析等方面遇到的若干成功的和失败的典型事件或案例,特别是他们

9、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与表现,以及事件的最终结果等等,从中总结并归纳被访对象的思想、情感与行为, 继而衡量与评价对方的能力水平,了解与发掘其动机、个性以及自我认知能力等决定人的行为的“素质”特征,最后通过归并组合标识,形成该职位的素质模型。5、信息整理与归类编码。将通过行为事件访谈获得的信息与资料进行归类,找出并重点分 析对个人关键行为、思想和感受有显著影响的过程片断,发现绩优人员与绩效一般的人员处理片断时的反应与行为之间的差异,识别导致关键行为及其结果的、具有区分性的素质特征,并对其进行层次级别的划分。源文档 通常步骤如下所示:A、针对每一项素质特征,组建开发小组。小组至少应包括4名主持或参与与

10、本素质研究相关的行为事件访谈的人,小组的核心任务就是集中对特定的素质特征进行研究与梳理。B、开发小组的工作采取两两组合的方式进行。每位开发人员对照素质词典关于特定素质的 解释,通过对绩优人员以及绩效一般人员的行为事件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并确定相关的素质内容。C、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由开发小组共同研究,采用统一的语言完成素质的概念化。D、接下来,采取统计分析等方式,对初步归纳的所有素质要项进行论证与筛选,确认素质项目是否能将绩优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来。同时汇总访谈资料,进一步精炼素质要项及其定义与分类。E、最后,初步形成研究职位的素质模型框架,其中包含特定的素质要项、每项素质的定义、级别划分以

11、及各个等级特点的描述,并附以详细解释和取自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标识示例。在素质模型框架形成之后,还要通过管理实践对素质模型进行评估与进一步确认。一方面,通过与相应职位的任职者及其上级进行讨论,确认该职位素质模型中的素质要项是否为驱动任职者达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同时对素质要项的界定与划分是否准确,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素质被遗漏等等问题进行梳理。这种修正方式能够使素质模型更具有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并且那些优秀的员工和一般员工也能够通过参与讨论,强化对企业要求达到的素质的认识理解,从而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并改变行为方式,实现个人工作绩效的持续改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素质模型的实践运用来检验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12、。通常的做法主要包括:一、选取另一组绩优人员与一般人员为样本,检验该职位素质模型对其行为差异以及未来绩效的预期意义。这种方法在统计学中又称为“同步交叉检验”法。例如同样是“业务员”这一职位,通过选取另外两个对照组,依据已经归纳出来的素质模型评价对照组人员的素质现 状,同时以半年或1年为期,预测这两组人员的绩效,最终对偏差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二、将素质模型与企业的,培训职能乃至其他管理职能相结合,预测以素质模型为基石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员工产生高绩效。这种方法又称做“预测检验”法。例如将行为事件访谈资料以及素质模型中所要求的素质要项对应的行为特征作为培训员工的案例,通过对未来行

13、为的某种预期,考察员工在未来的工作中是否运用了培训所学,并且确实表现得更好。 这与传统培训、绩效考核等滞后性管理手段相比,更具有前瞻性与指导意义。三、“标杆基准”法也是对员工素质模型进行评估与确认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这与员工素质模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一脉相承。或者说,通过选取标杆企业,进行企业间核心能力的比较与素质模型基准化的过程,对于保证员工素质模型与企业构筑核心能力的意图相吻合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基于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与资源,对员工素质模型采取标杆基准化的方式还为时过早源文档 素质模型实践中白难点与分析1大约在2003年前后,素质模型在国内刮起了一阵旋风,从理念到实践,在咨询

14、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合力下,大有一起而上之势,更有人提出以基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取代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型的主张,不少人甚至将2003年称作人力资源领域的“素质年”。两三年过去了,这阵风似乎逐渐平静下来,再回头去看看那些在国内素质模型率先实 践的企业,以及考察那些即将在该方面所有动作的企业,我们更多的感到素质模型在国内的落地、生根远远没有当初预期的那样乐观,相反,它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结合这 些年来大量企业的实践,本文将重点谈谈企业在素质模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难点,并作相应的解析。本文所提到的实践企业及相应案例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类企业:其一是国内标杆型企业, 如华为、万科;其二是在

15、国内的某个行业居于领先位置、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如联通、美的;其三是某些隐形明星型企业,这些企业可能名气还不足够大,但是在其细分市场往往拥有全国甚至全球数一数二的位置,其中后两者包括了我们在咨询实践中的客户和我们考察过的企 业。这三类企业基本上是当前国内企业应用素质模型的主体和先锋。难点1 :建立素质模型过程中的困惑精选资料建立素质模型一般不外乎以下四种方法:战略演绎法、标杆研究与参考法、 BEI (行为事件访谈) 、基于数据库的选项法。 如何取舍、组合使用这些方法往往直接影响到素质模型的有效性。首先谈谈战略演绎法。 由于员工个人的素质来自组织能力的要求, 而组织的核心能力又是由公司的战略决定的, 特别是这些能力可能包含了未来需要, 但是现在公司内部尚不具备,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人文/社科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