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5482301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看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近十年来,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 问题的论著与调查报告相继面世,但从教育学尤其是高校价值观教育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问 题的相对较少。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状况及其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 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并提出了新的要 求。如何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加强价值观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鉴此,本文 拟从职业选择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及其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2、。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嬗变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 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 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是其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关键一环,被誉为“人生的一大选择”。大 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不过是其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 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我国大学生

3、就业一直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政策。自1995年开始,国家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 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 在“统分”政策下,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然 而,为了分配好工作,毕业学生及家长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双向选择就业模式 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当大学生进入 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各 种专业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国际通行的资格证书考试和出国所需要的语言等级考试等 让大学生应接不暇。

4、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对全国36所高校9472 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其中,“大学生对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选择” 结果显示,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选项而位居 前列,而“政治理论”学习却几乎被大学生排在了最末一位,说明大学生重视现代实用技术与职 场能力培养,轻视思想素质与理论素养训练的倾向十分明显。二是择业目标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毕业生求职行为 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 经济及社会环境几乎杜绝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

5、可能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 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 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 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 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 “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 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 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

6、,第三看薪酬福利。已 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对大 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全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 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2002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回报家庭与社会”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把“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证明自己的价 值”、“出人头地”作为个人价值取向,得到的数据显示,19.8

7、%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 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 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三是择业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在计划经济 条件下,大学生择业更注重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既不谈个人现实利益要求,也不以物质或经 济标准去判断职业。1986年,詹万生等人的调查显示,“经济收入高”被排在第四位,而“学习条 件好”、“社会地位高”被排在第一、二位,表明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渴求和职业声望,而经济 收入并非职业选择的主要动因。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 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

8、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 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 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 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4。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 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 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 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 择

9、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 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 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 色彩。四是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大学生们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科教文 卫、国营大厂是青年最想去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 分化,曾经被归入另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一些就业领域开始吸引大学生择业的目光,求稳怕 变、

10、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丁大建、高庆波在“2003 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33.1%的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 业,27.4%的人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 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另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 价值观念开始被摒弃,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而“爱一行,干一行”,如 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弃,重新选择。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首先,个人本位职业观挑战社会本位价值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11、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 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影响,呈现出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这种以 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国家利益至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局限性。90年 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敢于积 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 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 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表现出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 需要,关注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营造,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

12、,滋生 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其次,功利性职业观挑战诚信价值观。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取一 份理想的工作,不惜违背做人原则,背信弃义,在求职材料上运用各种心思和技巧,仿造各种证 书,使求职材料的水分越来越重。一些用人单位发现,他们所收到的学生简历,有2/3以上的称 自己是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有近一半的称自己获有计算机或其他等级证书,有80% 以上的称有工作(实习)经验。这说明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夸大在校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 造工作经验等行为倾向。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还擅 自毁约

13、、随意跳槽或不按就业合同办事据报道,浙江余姚某电器企业招聘省内外20余名大学 生,不到一年只剩下1名在坚守岗位,公司不得不再到洽谈会上急寻人才。大学毕业生频频毁 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另外,毕业生的诚信问题在助学贷款归还上面也表现出来, 直接影响到银行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再次,竞争性职业观挑战以和为贵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稳定安定,是古今中 外许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追求的理想王国。“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 人们广泛认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然而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随 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竞争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

14、生,他们多年的校园 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中度过的,他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这容易使他 们满脑子充斥竞争,忘记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忘记人类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协作而不断取得 进步的。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采取卑劣手段;或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独显自 己的能力,不愿与他人合作。经历了激烈竞争的校园生活的锻造,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能 力极强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这给他们的事业与生活发展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2004年,在企 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 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

15、人的磨合能 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 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确实,具备“团队精神、品行好、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是不 少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最后,多元化职业价值观挑战一元主导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信念 和精神风尚的集合体。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和评价统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点上。当今,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原则以及维 护民主、自由、竞争等思想观念的前提下,社会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趋向多元化的。 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16、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 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价值 观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 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总之,在当代大学生职业观中,绝对权 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图像。三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任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 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择业观是大学生职 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过去,集体利益至 上的价值观在强调社会集体价值时忽视个体价值,若再用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 结果只能被拒绝被否定。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大胆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却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