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5481984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浅析摘 要:世界经济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 而振兴教育关键在于师 资;对教师素质的研究, 应当很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学习成就 的影响;而从“教育意识”入手, 揭示形成教师良好而适宜的教育行 为的内动力,能为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提供一个新研究视野。 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高科技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预示人类的经济社 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创新的水平, 教育将始终 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 才,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

2、是 21 世纪摆在我们面前刻 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显然,振兴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对教师效 能的研究,从重视对教师的思想、能力、仪表、经验、智力等个人特 质对教学的影响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对 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实际研究中,有的教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又是一个样; 有的教师在上面检查 或公开课时是一个样,而平时的表现则又是一个样之所以出现这 种情况,究其原因是缺乏教育行为的动力。 本文从“教育意识”这一 角度入手, 寻

3、找教师良好而适宜的教育行为的动力源泉, 为目前正处 于困惑中的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提供一个新研究视野。 从中外 研究者有关对“意识”和“教育意识”的研究及笔者对优秀教师的 观察和访谈资料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意识是指 - 教育者 基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规定和责任认识, 在 教育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职业对主体自身的意义, 主动将外在职业要 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主体体验,形成职业认同,并在长期的实践 中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兴趣、需要、倾向等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指 向于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其自觉有效的教育行为的动力系 统。教师教育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4、, 除受到各种内 外因素的影响外, 它本身还拥有一个复杂的结构。 教育意识是由教育 者的认识活动、 情感体验、 职业认同及行为实践等构成的稳定的动力 系统。在教师素质提高的不同阶段, 由于这几个部分表现的不同水平, 教育意识也存在着从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 1认识活动即 教育者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及外在的职业要求、 规范的认识。 教育意识 源于认识,人“总是要先有一定的有关的知识,才能意识到某种现 象”教育意识形成过程中教师的认识活动, 包括对自我的认识, 即对 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性倾向性方面的认识,表现为能够充分 发挥自己的优势, 以弥补不足之处, 努力调动自身全部的知识才能去 行

5、动;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即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为其创造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对教育 过程的认识, 即对教育过程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这一认识体 现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师生观等方面,表现为对学生 主体性的尊重, 关注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并在其中 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等等; 对职业的认识,即对职业及其意义的理解。 “教育对人的意义是由教师来承担的,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承担自身 的意义和价值”。 表现为教师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和灵 魂塑造者所担负的使命, 并身体力行,树立起教师应有的职业形象”。 由于职前所受的专业

6、教育,教师对教育理论和职业规范有一定的认 识,但不同的人, 对这些外在的理论的理解不同,对职业的体悟也不 同,由此也使得他们这种认识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来。如同样是 “尊重儿童”, 有的人把它理解为放纵孩子的一切言行; 也有的人认 为,尊重应与要求、与约束结合起来;还有的人认为,尊重应是为了 孩子的发展,因此应是在发展的基础上的尊重等等。 2产生情感体 验,形成职业认同“在人的意识中,不仅包含着知识,而且也包含着 体验”(鲁宾斯坦) 。有人在讨论社会规范学习时提出:“在规范学 习中情感过程渗透在认识学习与行为学习的所有方面”, “没有情感 体验相伴随的规范认识是一种僵化的教条, 无法实现其对行为的导向 功能。没有情感驱动的规范行为是机械被动的盲目行为或虚假行为, 失去了道德的本来意义”。因此“道德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靠内心舆 论、价值体验调控的自主活动,情感需要是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情 感体验或者信念是克服内心冲突、 产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 张燕 也提出教师“要提升教育观念的层次,将知识形态的教育观念转化、 上升为职业理想与信念 - 个体理解的观念并产生主体体验,从情感 上认同,使代表社会道德价值的正确观念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要求, 为个体行为准则、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