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5481666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贺能坤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一,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概况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肇兴村)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自然侗寨,有千家肇侗,侗乡第一寨的美誉.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神奇而古朴的民族风情.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现有人口均为侗族.肇兴侗寨建于两山夹一溪的优美自然环境中,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从侗寨中间穿过,河的两边排列着侗族特有的干栏式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种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与河里自由自在的鸭子,河边正在洗衣的女人构成

2、了一幅非常宁静,和谐的图画.同时,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植被繁茂,自然风光优美不仅如此,侗族先民们还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格别致的民族服饰,特色鲜明的鼓楼,戏台和风雨桥,唱响世界并令音乐界称奇的侗族大歌,神秘而古朴的节庆活动等.正是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肇兴侗寨于2002年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于2006年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古镇之一.在旅游开发的推动下,肇兴侗寨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欣赏.据肇兴乡统计,从今年2月份以来,肇兴侗寨已接待来自法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团队33个.3月份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3万元.目前,游

3、客年均达数万人次.随着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肇兴侗寨从旅游业中所获得的人均收入正在呈大幅度增长.二,侗族文化变迁的三个层次正当我们欣喜地看到侗寨村民的经济收入因为旅游开发而不断增长时,我们的田野考察却同时发现侗族的民族文化正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变迁,变得越来越远离侗寨先民在长期历史中积淀和创造的民族文化.(一)外层:民族文化正在变异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40多年历史.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在南宋正隆五年,即公元1160年间,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肇兴侗寨的世代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侗族文化,他们说侗话,穿侗服,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的吊脚楼建筑,唱侗歌,跳侗舞,并在重要节日举行

4、侗族特有的祭祀活动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仍然创造并传承了具有侗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完全打破了侗寨传统的封闭局面,也迅速地打破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如今,走进这享有天下第一侗寨的肇兴,你很少昕到侗话,他们的第一语言主要是汉语;很少看到穿侗服的侗族人,其衣服的款式和风格已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没有太大的差别:当地的电视节目反映侗族文化的也不多见.不仅如此,走到侗寨的街上,你还会不时看到街道的两边已开设了不少用英文命名的酒吧,水吧,咖啡屋等,也有不少的卡拉OK厅,但播放和演唱

5、的主要是现代流行歌曲,至于闻名中外的侗族大歌只能在大型酒店或其他地方的商业演出中才能听到.虽然鼓楼里摆放着侗族特有的芦笙,但却听不到那优美动听芦笙音乐,也看不到带有侗族风格的芦笙舞,芦笙已成为一种供游客猎奇的摆设.从外观来看,如果不是侗族特有的干栏式木结构的吊脚楼,现在你很难在这天下第一侗寨感受到独特的侗族文化.随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的不断开发,与之俱来的外来文化正在逐渐消解当地民族文化的特77色,正在逐渐使民族文化在融合中出现趋同现象,民族文化的个性正在不断丧失.这种为迎合游客需要而进行的旅游开发,将给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不利于侗寨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的游客奔侗寨

6、而来的目的是看到属于侗族自己的东西,欣赏与自己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倘若满眼呈现的是游客在自己所处环境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游客们大可不必远道而来欣赏这些在自己所处地方随处可见的东西,从而使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失去根本动力和持久动力.(二)中层:民族文化空壳化鼓楼和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但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只剩下其形,其背后的民族文化正在不断弱化.1.侗族鼓楼鼓楼这种独具风格的侗族建筑承载了侗族世代先民创造的侗族文化,在侗族文化史和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这种侗族文化标志的物已名存实亡,只具有其形,附着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神已逐渐消失,逐渐远离了形的

7、存在.在侗寨最吸引人们目光的当属当地标志性建筑鼓楼,其建筑独具匠心,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木榫穿插而成,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整个侗寨分为十二大房族,五个组团,分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团,每团各建有一座鼓楼.鼓楼作为侗族通天的圣塔,天梯,其建筑语汇全面诠释了天人感应:天地,阴阳,风水,四方,五行,六合,八卦.鼓楼立面均为奇数(以9层,ll层,l3层居多.肇兴的5座鼓楼,两座为13层,其余为7,9,ll层),因为奇数属天,是阳数;鼓楼平面均为偶数(常见为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肇兴5座鼓楼均为正方形1,因为偶数属地,是阴数.平面为八边形的鼓楼,正梁绘太极图,柱问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

8、位开敞,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六边形的鼓楼,取意宇宙由上下左右前后六合而成.平面为正方形的鼓楼,意为宇宙二十八星宿分处四个星区,分别由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四神把守,寓威镇四方.中置火塘,四周置栏凳,供人围坐,意谓五德祥和.据说,这火塘的火一年四季均不熄灭,由本村人轮流值守,代表侗族永远发达兴旺,表明侗族人对火塘的崇拜.底层明堂为正方形,明堂之上为八边形,意为四海升平,八方祥和.明堂78上方一柱直达鼓楼楼顶,此为雷公柱,象征一年:内侧四柱垂地,象征四季;在楼顶的顶端,置有牛皮大鼓,用于向村寨发出重大,紧急事件和重要事情商议的信号.外侧檐柱十二根,象

9、征十二个月,寓意鼓楼与四时同步,与日月同辉.鼓楼在古老的肇兴侗寨先民心里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起联络村民感情,传播文化的作用.侗寨男女老幼常围坐于火塘的四周,自由自在地进行感情交流;通过口耳相传延续着本民族的文化,也是男女青年恋爱的重要场所.二是起集体议事功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这里是侗族先民集体议事的地方,凡事关规约及奉行政令或有所兴举,皆呜鼓集众于此商议.然后将议定的相关信息在此发布,告知寨中的每一个人.在侗族文化传统中,侗族先民视鼓楼为神的化身,相信鼓楼是村寨的守护神.从高处看,整个肇兴侗寨像一艘船,在船头和船尾各有一座较高大的鼓楼,庇护着整个侗寨.鼓楼,是侗民们相依相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

10、,真实记录了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侗族生活.今日的鼓楼,几乎成了一个供游人观赏的摆设.鼓楼顶上的牛皮大鼓已不存在,旁边摆放着高大的芦笙不再发出声响(今天的侗民能吹响芦笙的已不多),火塘已空空如也,昔日的火早已熄灭.柱子上贴满的不是侗款,村规,民约等,而是旅游开发占地给侗民的土地补偿款一览表.四周摆放着的长条木橇成了外来游客驻足休息的工具,他们除了对鼓楼的外观感到新奇外,对其背后的文化几乎一无所知.与鼓楼相映成趣的是水塘和戏楼.每座鼓楼皆配有一个水塘和戏楼,水塘主要用于防火,木结构的鼓楼和吊脚楼易发生火灾.戏楼一般建于寨子中央,与鼓楼,歌坪三位一体,构成了侗寨文化娱乐,歌舞表演的中心.戏楼主

11、要用于侗族在各个盛大节日举行各利一各样的庆祝活动.侗乡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每逢重大节日,侗民们自编自演各种节目,主要反映侗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旅游开发后,这些公共设施已承包给一个旅游公司进行开发,所以,戏台不再是侗族寨民自由自在表演的场所,而是按旅游开发公司的要求,除了进行侗族歌舞的商业化表演外,更多的是演唱一些迎合游客需要的非侗族自己的歌舞.同理,受节约成本影响,旅游开发公司也不再出钱请人守护那侗族视为生命不熄的火塘.一位老侗民称,过去是经寨老安排由村民轮流值守,值守火塘既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代表着侗民对火塘的崇拜和精神寄托.如今,既是开发公司在搞,他们只给参与侗戏歌

12、舞表演的人支付报酬,却不给值守火塘的人,当然没有人愿意去值守了.2.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具有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特点.众多不同的人在没有指挥和伴奏的情况下,能用多声部合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其旋律和演唱艺术斟称艺术奇葩,特别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曲调,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这种民间众人参与形式的侗族大歌,与现代音乐有着显着的差别.传统侗族大歌的训练方式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学唱侗族大歌的人必须很小就接受当地歌师的特殊训练,要求领唱者之间要互相配合,彼此倾听,轮流领唱,如听到旁边的领唱者领唱时出现气息不足时,第二位领唱者会马上接上,使歌

13、声不出现断气的现象.这种高超的音乐艺术,在音乐史上创造了奇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侗族大歌就走出国门,在欧洲多国引起强烈反响.有学者研究指出,这种特殊的侗族大歌,一方面依赖于西南地区在气候,地理等方面独特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活环境和动听的天籁大自然和声为侗族产生和声,复调音乐提供了良好的音乐土壤.另一方面,依赖于独特的民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稻作文化和伦理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文化,传统侗族大歌的演唱是用侗语演唱的.侗语的特点是声调多,且字调高低相对,其升降变化呈现一定规律,但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又无固定音高和音律可循,对旋律音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正是这种语言特点,才

14、使得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加工,提炼中创造了神奇的侗族大歌.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旅游职业学校校长坦言:这种侗族大歌只有长期居住在侗寨的人才会唱,侗族大歌只属于当地人的音乐艺术,一旦移植就变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了.正是出于侗族大歌在旅游开发中的巨大吸引力,他们曾派了多名音乐专业的老师去学习,以便回校在旅游专业培养更多的侗族演唱者.可结果仍然没有学会,这些接受现代学校教育的音乐专业老师也不得不感叹,侗族大歌是其他人学不会的,不适合正规学校批量培养.但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侗族大歌开始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商业演出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远离了侗族大歌的原真艺术底蕴.据当地人讲,我们在黎平县酒店和肇

15、兴侗寨所听到的侗族大歌都远非真正意义上侗族大歌,而是现代音乐的嫁接和改造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为迎合旅客需要,训练者嫁接了现代声乐的发声方法,并对传统大歌作了不少改动,有的片段根本就不唱了.这种按照现代声乐中的美声发声方法训练出来的声音会失去传统的演唱风格,难以达到演唱大歌的要求.同时,在训练中轻易地改变传统大歌的曲调或音乐结构的一些细节,也使大歌失去特有的风格与韵味.尤其是那些伴随旅游业而兴起的越来越多的所谓侗族大歌艺术团正在加速侗族大歌的变迁.为追求商业利益,艺术团常要演唱一些一般的外来的合n昌曲.现代合唱曲要求全体演唱者在音乐的气口,在乐句换气处的停顿和起唱完全一致.这与侗族大歌讲究相互之间注意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