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5455199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过程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

2、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三、精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

3、它却努力向上发展(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

4、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的愤恨和鄙弃)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白杨树普通,不平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四、练习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

5、进的精神。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

6、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

7、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3.部编版八年级上

8、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二、故事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

9、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 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文学常识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四、理解词义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5.潜滋暗长:暗

10、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六、问题归纳1.找出文中

11、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不平凡的含义。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

12、阔的天地。3.第段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4.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5.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

13、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6.第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作铺垫。因此,不多余。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七、课文主题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赞美了白杨树倔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团结向上、坚强质朴的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