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45038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飘呀飘1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关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度太大,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醒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2教学准备A、教师准备:l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l 纸、剪刀、回形针B、学生准备:l 比赛用纸、剪刀

2、、回形针、笔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生制作自转旋翼。并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第二课时:比赛自转悬翼,先小组比赛,选出小组第一名;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 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第三课时:教学生制作降落伞。第四课时:进行降落伞比赛。方法同第二课时。资料:1、关于测量工具在这三种测量工具中,尺子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数学等课程中已经多次使用过,老师只需要简单说明即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上讲,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被测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即重力,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这是为了纪念

3、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设定的。在地球上某一范围内,重力和重量是相对应的,物体的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也是力的一种形式。而重量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更常用,我们一般认为弹簧测力计测的是物体的重量,也没有错。有些弹簧测力计上的以“kg”为单位的刻度即可以反映被测物体的重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测力计之前要先把弹簧测力计“校零”,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处。使用时用手指勾住弹簧测力计顶上的提环,使测力计竖直垂下,然后在挂钩处挂上重物(钩码),把重物提起。注意不能让指针或挂钩卡住测力计的底板,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读数时,重物必须悬空,让视线与指针平齐。每个测力计都标有允许测量的最大数值,测

4、力时不可超过这个最大数值,不然的话,测力计会被损坏。秒表在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误差,根据实测,自转旋翼从2米高处下落时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一般也就23秒,如果误差过多,必然影响真实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归纳,所以,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握表手势、训练快速按键的技能、留意观察自转旋翼落地的瞬间、将手抵住腰间避免手的移动影响按键速度等。秒表的读法、写法、加减运算也要让学生正确掌握。建议不太了解的科学教师课前请教体育老师,先了解秒表的使用方法。2、学法导引与教法点拨探究活动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培养学生儿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转旋翼”宜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探

5、究的一般程序,如“提出问题事实证据模型解释建构评价发表交流”,重点对“提出问题”和“借助工具观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而“降落伞”则宜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回顾以前学习过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能将它们较好地应用到对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来,以实际行动巩固知识技能。3、教学过程与规则在第一个综合活动“自转旋翼”中,师生要充分地体验探究的过程,知道每一个环节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降落伞”这个活动,教材设计得比较简略,因为除了探究对象不同,这两个活动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是差不多,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或者与同学们一齐做,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师生的伙伴、合作关系。降落伞的

6、下降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度、伞的质量都有关系。“潜水比赛”是一个拓展活动,研究物体在水中的下降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研究。附送:202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3、归纳昆虫的特征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要点: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小制作:“蚂蚁”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

7、比较: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像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1)引入活动:寻踪追击。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

8、的蚂蚁。“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咱们顺着长队去瞧瞧!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并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

9、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蚁的观察和提问。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观察由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

10、与提问能力培养,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5)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拓展活动,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2动物怎样过冬教学目标: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教学要点:这一课安排了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探究活动,即趣味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观察与提问:提出问题,收集动物过冬的资料汇报与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类:动物过冬的方式游戏:卡片问答角色扮演:我要准备过冬啦!。例

11、如,讨论与交流,实际上是学生在阅读了准备过冬的动物这个故事后,将能力内化为知识过程。教学过程: 1、 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2、 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有共性。5、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层次,意在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

12、感受力,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3上夜班的动物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3、进一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教学要点:“寻找蚂蚁”和“动物怎样过冬”是对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探究活动。对许多夜行性动物怎样进行观察?还有什么问题?“上夜班的动物”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动物在白天活动,还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和运动。为此,安排了趣味阅读:谁杀死了苇莺的宝宝?观察与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上夜班?搜集资料:动物夜间干什么?活动:猫的研究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拓展活动:“动物夜间通行证”五个探究性活动。教学过程:1、趣味阅读。故事中安排了7种动物先后出场,其中5种是夜行性动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夜行性动物的行为,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行验证。2、猫的研究。由“一般”到“个别”,通过研究猫的行为,如夜行性以及适应夜行性的特点:眼睛和爪子等,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这里面主要是归纳探究到知识。4、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这用是“做中学”的形式对整个单元的归纳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