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5446499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30分)1.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诗经商颂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尚书认为商汤伐桀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这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社会等级森严C.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 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可以看出商代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加强王权,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中的血缘关系,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代的社会

2、等级,故排除B;商代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D错误。2.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 “周公立七十一国”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D. “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答案】C【解析】“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故答案为C项。A项反映了西周分封诸侯的状况;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因为山东有两个重要封国齐国、鲁国,B项与分封制有关;D项反映了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的义务,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排除ABD项。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

3、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C. 有利于稳定统治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等级秩序,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表述分封制的弊端,故排除B;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因此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4.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

4、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 体现专制独尊权力C. 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 震慑割据篡权企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帝王眼中玉玺是受命于天的,谁掌握了玉玺谁就是皇位的正统的合法的继承者,所以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主要在于证明自己的皇位是正统合法的而己,而不是其他选项的价值,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玉玺的价值 【名师点睛】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玺始出于周,到了周

5、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拥有玉玺也就拥有了皇位的正统合法地位,玉玺已经成为皇位合法正统的一个重要的象征,历史上每一个王朝都非常重视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在皇帝的众多宝物中,宝玺最能代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5.“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A. 郡县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秦汉时期各地方“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实行了

6、郡县制,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解决皇位继承纠纷问题的制度,和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C项错误;王位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和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6. 朱子语类载: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当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唐制”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 这一制度削弱了皇权C. 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D. 这一制度使皇权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

7、度的相关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得旨再下中书”“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三省的运行要服务于专制皇权”。据此,可知:ACD三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而B项的“削弱了皇权”,具有片面性,不正确,本题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易错警示】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隋朝以来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具体运行机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从属于尚书省)。三省的分工协作,一定程

8、度上有利于制约皇权,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制约皇权”,不等同于“削弱了皇权”。7.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 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

9、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C项符合要求。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宰相制度的演变8.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由材料关键

10、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官僚政治已经形成;C项“避免”一词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外朝”9.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 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B. 君主控制用人权C. 扩大了统治基础D. 实现了选贤任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中“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的设问

11、,主要从封建社会的用人方面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取代”隐含着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开端,故答案选B。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0.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

12、的风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汉时期选官制度的理解。西汉时期是察举制。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1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公平竞争B. 以文治国C. 分科考试D. 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12.“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13、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B.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中的收地方之权到中央的做法,削弱了地方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会造成地方政府人浮于事,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过分削夺地方权力,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点睛:对“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的理解是关键。1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

14、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给定的“史实”“史论”“史识”可以判断出A B两项是基本历史事实,即“史实”,C项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运行的高度对唐代三

15、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得出的科学结论,所以属于“史识”,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4.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A. 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B. 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C. 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D. 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元代行省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权力很大且由蒙古人担任,尽管汉人德望很高,但中央不任用。行省制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了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蒙汉分裂的史实,故B项错误;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行省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不能体现蒙汉各族的联合,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和“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明晰材料涉及加强中央集权和抑制汉人两个方面,注意全面占有材料。15.明史记载“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