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5442487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数学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鹿寨镇二中 韦木莲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讨厌数学课,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学困生,所以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学困生,再说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但要想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找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根据我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相处,总结出如下原因:一、产生学困生的原因1、基础差对数学学困生中有80多的学生,在小学时就怕学数学,所以出现了进入初中了连乘法口决都背不来,甚至有少数学生10以内的加减都不会。当然这层学生进入初中要想学好数学,当然就比较困难。2、学习方法不科学有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2、因为小学数学学习,偏重单向思维,只问结果,少问原因,进入初中阶段,内容发生了变化,思维方法没能及时转变,造成学习吃力。还有不少学生平时根本不看书或“死读书”,不看书的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从来不再去看课本,上课听懂多少算多少,要记的知识没有记住,这些学生在小学里,数学成绩都不错,但到了中学就不行了。“死读书”的学生什么都记,连课本上例题都记,这类学生七年级成绩还可以,但到了八年级就不行了。我曾经教的有一个学生,数学就是学不好,后来他主动来找我说:“张教师,我的数学为什么就是学不上来,我可课本上的那个字在哪一页我都记得。”这个学生就是没有科学学习数学的方法。3、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初中生数学学

3、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不读书、不做作业,贪玩游戏、上网,或东游西逛,得过且过。有一次我找一位学生谈心,学生说:“我爸爸只有小学毕业一月挣三千元,而老师大学毕业一月挣一千多,学好有什么用。”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志向。(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数学在中学

4、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最难的学科,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有的学生说:“代数繁、几何难”。当学生遇到难的例题和难理解的内容时,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应用题。由于某些学生基础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课堂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让他发言时,紧张得面红耳赤,浑身发抖,说话也声音小结结巴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还有一些学生做作业、考试时,也不相信自己的答案,一有机会,定会偷看、抄袭,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

5、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说:“我一看到题目长的题连看都不想看别说做了”。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有些学生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爱好数学”的感情。但由于其自我控制性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就不集中,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5)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钻研性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

6、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6)做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首先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其次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

7、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再次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最后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7)思维呆板,思路狭窄,形成了定势思维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

8、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8)做事重结果,轻过程求果心理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是人为了知道事物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欲求。从学生方面可以看出,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

9、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求果心理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二、对症下药、分类辅导针对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重视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品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健康心态。具体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1、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0、。2、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3、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4、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5、教法上积极优化,学法上多加指导。6、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7、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8、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9、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之乐。10、铺设台阶,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攀登之乐。11、抓好测试,善于训练,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总之,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2011年7月4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