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思结合有效学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544054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思结合有效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动思结合有效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动思结合有效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动思结合有效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动思结合有效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思结合有效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思结合有效学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思”结合,有效学习“童心数学”理念下对学生课堂“活动”的点滴思考【内容摘要】:“童心数学”要求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活动,但数学课堂上“动”而不“思”的现象违背了“童心数学”以“活动”为载体的初衷,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思”结合,成为思考的重点。本文借助具体事例对边“动”边“思”重要性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思考探寻实效性的“童心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童心数学;活动;思考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第二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

2、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童心数学”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活动,只有经历了活动,学生才能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获得切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叶圣陶也说“习惯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活动”成为我们“童心数学”的重要载体。但在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动”、“操作”,而没有真正寻求到“活动”的策略,这样的课堂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在具有数学味的童心课堂中,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受到良好的

3、数学教育”。那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真正地“动”起来,并把“动”的过程内化成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成为我们将进一步思考的课题。一、当前数学课堂“动”而不“思”的现状分析小学数学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的直观教学,课程设计中设计并增加了大量学生的数学活动。例如针对低段学生计算过程教学的数小棒活动,高段立体图形的拼接活动等。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有效、深入地理解与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达到手脑结合、思维训练、数学语言建立的目的。对数学活动的重视使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遍地开花,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使得数学课“动”而不“思”,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重形式,轻实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过分注重活动的形式,片面的追求“

4、场面”,不求实效。排场大,效果差,中看不中用。而一些活动又过分追求观看效果,导致活动环节设计复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操作上,从而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影响实际效果。比如:五年级可能性教学时,教师设计让每一位学生抛掷50次硬币,并记录其正反面朝上的情况,学生过分关注硬币的抛法,过高容易丢,到处有人钻在地上捡硬币,过低数据的正确性有待考量;50次的次数也过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数数成为他们关心的对象,已不自觉无视或忽视了对这一活动真正目的的思考。1. 重演示,轻操作教师在布置活动时不抓重、难点,只重视教师自身的示范,在学生活动时则不闻不问,学生动手操作时反映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这样的活动忽视了活动

5、环节的设计,放弃了对学生操作时的指导。比如,近期笔者听到的一节关于三年级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在演示如何计算42+4上,之后让学生练习一道52+4,其后者在难度上完全高于前者,本身把它当成巩固练习就已是不对,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还忽视对差生的指导,只是一味在强调:速度快。结果一节课后,只有一小部分优等生理解了除法竖式怎么做,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只是在“依样画葫芦”,作业错误率极高。2. 重进度,轻童心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复习旧知,要上新课,又要巩固练习,完成课堂作业,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而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课堂上又不免要增设一些所谓的“活动”,于是很多教师在设

6、计数学活动时,过多关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甚至是观赏性,所设计的活动以成人为视角,忽视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缺乏童心、童趣;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在一些活动的设计上,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没有真正深入童心,儿童此时也只是“讨好”似地乱喊乱做一通,至于活动的效果如何,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二、“童心数学”课堂学生在边“动”边“思”的点滴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童心数学”的实践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考,尽可能地将课堂“慢”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追求表达的完整性,但鼓励其表达清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

7、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中,将原来的双基增加到了四基,其中之一就是增加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不仅在探索中形成,还需要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上形成。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设计数学活动,形成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引导和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接纳、掌握新的知识,也成为一线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倡导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在动脑、动笔、动手这些“活动”过程中,真正在思维上“活动”起来。1. 动脑:让学生辨一辨,想一想数

8、学教学中安排类比、联想、推导等数学思维活动,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起新旧知识的外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安排动脑想一想的数学活动,挖掘学生脑海中已经存在的数学经验,从而使教学更轻松。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10个百是1000,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教学片段)师:(出示100个圆)谁能快速地数出这里有多少个?(学生自主数)生:100个。(板书)师:你是怎么数的?生: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师:(出示200个)谁能快速地说出这张有多少个?师:在我们遇到比较大的数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整百整百的数,这样比较快和方便。师(出示500

9、个):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数出这是多少?2、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同桌合作,两个人各用一张卡片拼出另外的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生1:100和200拼出了300。生2:2个200拼出了400。生3:2个500拼出了1000。师:这么厉害,你已经知道1000了,你能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500里有5个一百,2个500里有10个一百。师:10个一百是多少?生:1000。师:那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好吗?生:100、200、300、1000。(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复习了10个十是100,而且更在动脑思辨:怎样数更快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10个

10、百是1000这一知识,动动脑,辩一辩,想一想,知识就呼之欲出,无需教师苦口婆心,效果更深。2.动笔: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很多老师会认为计算题就只是计算,只能培养和增强计算能力。其实不然,学生在动笔计算活动中多停下笔来看一看、想一想,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学活动环节,学生会收获很多类似于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时,只要先把前面的数字乘起来,因数中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加几个0的做题经验。也能从计算中进行排序、比较、猜想,从而一步步接近事情的真相、知识的真理。比如,三年级一位数除多位数一课,学生在计算类似428+5,614+4这样大量的计算题时,教师让学生停一停,看一看,并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商的位数和被

11、除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此时会有细心的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商的位数可能与百位上的数与除数的大小有关。真的是这样的吗?此时,我们再去看很多以前做过的练习,引导全班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428+5中被除数百位上的4小于5,百位不够除,所以,商的最高位在十位,商是两位数,而614+4中,6大于4,所以,百位够除,商是三位数。掌握这一技能后,不仅学生在碰到类似判断商是几位数这样的题目时,可以快速解答,省去了繁琐的计算过程,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做完计算题后进行检查,比如,在解决329+3这种十位上不够商1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忘记商0,做出答案为13,此时,如果学生养成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做题

12、这样的习惯,学生就会非常明确此题的答案应该是103,是个三位数,而不应该是两位数。学生在动笔计算的过程中,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有时碰到新授课时,更可以让学生在动笔的时候比较、思考,这样学生有了更深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后,无论是对新授课知识的理解还是长时间的记忆,都有很大的好处。通过计算活动进行猜想,再通过其他教学活动进行验证,从而保持了一个数学活动的完整性。动手:让学生做一做,想一想动手操作是一个很费时间的数学教学活动,比如“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里让学生扔硬币这一活动,又比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里长方形框架的搭建。这些活动往往既花了时间,又让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了调控的难度学生往往一动就不愿意停下

13、来。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好心”地帮学生完成这一些活动,如教师做个示范,或干脆直接在幻灯片上演示一下过程。2011版新课标之所以要加上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一内容,正是由于学生亲身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不能被老师或多媒体所替代的。学生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能够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以及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笔者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具体时间分布如下:开始的一分钟,思考: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一个长方形的应该在哪里?是多少?接下来的两分钟,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怎样表示?(有的学生画了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有的是几何图形等)

14、接下来的七分钟,学生挑选资料袋里准备好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用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再五分钟时间,展示学生的“作品”,讨论其表示的对吗?为什么可以用表示?他是怎么找的?一分钟讨论,为什么同样是长方形的,为什么形状不一样?(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亲手操作的经历,所以很快学生能顺利地回答出:都是把这个长方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再一分钟找找生活中的。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有了之前活动的经验与体会,所以,不难用“把这块黑板平均分成2份,左边的这一份就是它的”类似这样的眼光与语言来发现与表述。之后用一分钟判断阴影部分能用来表示吗?为什么?最后再一分钟时间归纳总结:什么是?虽然的推导过程漫长得让笔者心疼,焦急,但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之后在认识、时,学生都会举一反三,无师自通。总之,数学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实践了,动手了,操作了,解题了,此“动”非彼“动”,更重要的还是在思维层面的“动”,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真正“思考”起来。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要“三动一起”,即要将动手实践、动笔练习、动脑思考进行融合,既要舍得花时间,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猜想、对比、辨析、证明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他们真正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进一步将数学活动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