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544052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读书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体概说首先,我不得不承认一点,这是一部内容深邃的著作,我的感受是每个字 都认识,但句子的意思并非一眼就能看懂的,长的句子要通过像做英语阅读那样 的长难句划分来理解,确定其主谓宾,再一个一个加入定语和限定词,从而慢慢 咀嚼作者的心思。也许是自己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爱好,一直回避读书这种学习、 娱乐、消磨时间的方式,所以才会觉得如此困难吧。就其内容而言,我认为,整部书的风格是“大沧桑,小启发”。从欧洲中世 纪开始,虽然不是完全按照编年体的叙事风格,一直到现代社会,传播领域所经 历的一切重大节点,书中皆有叙述。之所以我称之为“叙述”,是因为从马特拉 的角度出发,他仿佛在向读者讲故事,讲某件事情的缘

2、由和发展,讲某个学者的 观点和态度,而作者自己的情感色彩,又藏在行文的语气中。一部书,仿佛是一 部大型纪录片,从宏观的历史进程把握传播领域的发展、演进,这是“大沧桑”。 不同的时代,传播的主题不同,发生的事件不同,而从马拉特选择的历史事件、 学者观点来看,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去给某件事盖棺定论,也 无法完全赞同或否认某一个观点,所以,他只是给我们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并 没有展开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因为一旦探讨,300 多页可能只是一节的内容。 点到为止,即为“小启发”。本书也有相当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行文方式、逻辑思维、引用的术语 (例 如“极点形式”百度都没有、“多元化和对平等

3、的追求必然导致低水平的平均化” 表示很难理解) 十分西方化,在豆瓣,以及在翻墙后的谷歌搜索本书的点评文 章都极少,在我仅检索到的一篇有价值的点评中写到:“本书充满了各学科各领 域的观点,一一陈列,一一评价,但对中国研究者来说,这本书以整个西方文明 为背景,理解起来很有难度。领悟力差的人看了之后,会很少有收获,有充实的 感觉,反而觉得似乎只是名词和概念的堆砌,本质上毫无意义。其实未必如此” 通过此书,我确实意识到自己对西方文明了解甚少,以至于确实觉得收获不大。在今后,我认为应该多了解西方文明的基础性知识,有助于跟上老师的节奏。二、读书笔记与思考“演进”一词是整本书的脉络。其中,国家重要部门的在不

4、同时代的演进 (克里尔委员会、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等等);传播概念的演进(宣传战、 心理战、国际传播、信息战);媒介形态演进(“黑箱”、电话、报纸、广播、电 影、电视、计算机)这些演进都跟随着历史线索而展现在世人面前。战争需求是历史上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书中作者似乎要将其作为主要 动力,我并不反对,但是在和平发展时期,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动力并不 较之于战争弱。(每一次技术革新不仅会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且会带来伦理的反思。正 如海湾战争中尖端武器的应用,“为媒介装置和它的窥视者提出一种道德基础在 我们看来是一种幻觉”。微博、微信的推广普及,改变了社会传播结构,同时也 引发我们不断地对

5、于伦理的反思。例如引发热议的“人大教授驱逐师门”事件, 刺激各界对微信朋友圈的伦理反思。而这种反思又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性 逐渐渗透进媒介的过程,也是伦理重构的过程。而整部书,也可以从媒介发展与 伦理反思的层面进行批判性理解。1、塞西尔:“火车是一个绥靖工具,它的成本比大炮低,但半径更远” 摘自 铁马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讯息”,如果我们把火车看作是一种媒介,那么它的 问世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马特拉阐述新技术、新工具的地方不止于此, 他的引用、陈述以及观点,我认为有技术自然主义的倾向,我们应该批判看待。 能把非洲大陆、古老中国、南美大陆瓜分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火车,有更强的市 场需求、有

6、更强的资本需求,即使没有火车,也会有射程半径更大的火炮出现。 另外,如果把火车当做是一种媒介,我们可以发现:向后,会有飞机、火箭,向 前,有新航路开辟的炮船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马特拉的这个角度出发,这些 都是新时代标志的媒介。2、(即使没有媒介攻势),西-古-美之间的战争也可能会发生,问题的真正 意义在于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媒介具有的打破因果循环的新的造物主的权力,探索 媒介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没有意义。摘自 制造事件或传说的开始这一段的背景是美西战争,有部分史学家认为这次战争是因为黄色新闻浪潮 中,强势媒体的舆论攻击绑架、误导政府而引发的国际争端。在古雅典时期,柏 拉图曾说:如果一个人生

7、病了,那么该民主投票呢,还是该带他看医生那么国家 生病了,开药方的是政治家呢,还是报纸呢我认为,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有权 利参与政治生活,但不应该干预。在强调公民权利的民主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反 思,政治生活、政策制定、国家战略谁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国家成员是否应该尊重理性基础上的国家决定所以,一个国家面临困境,国家成员可以参与,但应 该尊重政治家做出的理性的最终决定。反观当下,媒介审判现象层出不穷,未经司法机关做出最后的判决,媒体就 进行有罪无罪、罪大罪小的报道和评论,既是对公众的不负责、对新闻职业道德 和业务规范的不认真,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身近便的媒介资源谋取私利、利 用舆论优势对法定程序进

8、行影响、干扰甚至绑架。3、“一个好的宣传策略可能会节省一年的战争,这意味着会节省上千万英 镑,无疑还有上百万人的生命。”摘自 第一次世界大战:火的洗礼英国情报官对士兵尸体和肥皂照片的嫁接、中国政府倒向协约国以及最后德 国战败,宣传的力量并不比坚船利炮弱,反而有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力量。 一战德国的战败,马赛厄斯-埃兹贝格总结宣传失利的三个原因:其一,面对危 机德国机构求助于理性,极力为同胞辩解,而英国着重于效果,寻求让人愤怒和 不堪忍受的方法;其二,协约国的宣传规模造成巨大的压力,威逼利诱,扰乱军 心;其三,宣传体制的缺陷,民间权力和总参谋部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宣传主体的 力量。这三个原因告诉

9、我们,必须以传播效果为目的,重视传播技巧的灵活运用, 同时,也要以传播效果为最终目的,保证组织内传播的通畅。在后文有关二战的内容中,心理战取代了宣传战。心理战着重于敌军士兵的 心理,通过一切手段干扰士兵心理,从而动摇敌军士气。尤其是在面对日本士兵 时,学者专家们也发扬了极致的专业素养,同样面临的都是敌军,但对日心理战, 要从士兵的“原始群体”出发,才能进而展开攻势。4、“正是出于这个主要的理由,美国媒介应该在海湾战争期间面对来自军方的审查。自朝鲜战争以来,这还是要第一次被记录在案。”摘自 海湾 一场后现代战争海湾战争在书中作为战争部分最后的结尾部分有其独到的含义,海湾战争开 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

10、代战争,是当今信息战的开端。后文的尖端武器、后勤系统 与伦理思考体现在了这一点。文中所说的“主要的理由”是指“电视报道达 到饱和状态的覆盖使得公众开始转过来反对战争”。这样的做法也在1982 年马尔 维纳斯群岛战争中得到贯彻。新闻自由与新闻审查总是一对矛盾,但其实不然。在战乱之时,国家利益受 到外部威胁,那么全国各领域都应当以保卫国家利益为首要目标,临时管制媒体 有必要性。但是在和平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国家利益有充 分的保障,这时如果再一味强化媒体管制显得并不合理,过度的媒体管制不仅削 弱了媒体的社会独立性、创伤媒体本身的社会职能,更会带来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对政府在媒体上的

11、信息可信度降低。而我们现在的媒体正面临着这种窘境。5、所有这些使得投射到小屏幕上展示的杀人武器的设计都不得不掺进媒介 化炫耀的维度,它的欲望维度和它的“传播”价值。摘自 海湾战争刚刚过去的“”阅兵正是印证了这段话,在电视、PC、移动终端上上演了一次全民围观的媒介化炫耀。屏幕上呈现的几乎每个镜头都是向观众炫耀国家肌 肉。特写的坦克炮口和战车履带、整齐划一的步伐、庞大的兵团、嘹亮的口号以 及各种拍摄手法的运用拿捏民众接收到的是媒介景观下的军力炫耀,媒介景观的选择性、放大性、突出性的传播手法正如书中所言,“武器新美学”使得军 备的建造者们(以及展示者们)越来越注意后工业社会流通的形式,特别是那些 明显能够得到强有力支持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