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543791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报名序号: 周 班西南大学20132014学年度1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题目:死亡与灵魂不朽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学院 2013年 5月 21 日死亡与灵魂不朽摘要:死亡是一种残酷的美。我们生来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事实,即死亡,所谓尘归尘土归土,万物中有始而灭。但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生活完之后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结束,像苏格拉底认为人死后灵魂能离开身体。灵魂把身体看作是一种工具,所以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灵魂,它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存在。而,人死后有灵魂吗,如果有的话灵魂在哪里,灵魂是否可以达成不朽?关键字:死亡 灵魂不朽 苏格拉底什么是死亡? 死亡即丧失生命,生命终止;不继续生存;

2、无法存在、不存在。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由于生命自然终止而“老死”(据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人类自然寿命大约是140160岁左右)的只是极少数,人类绝大部分都死于疾病。也有部分死于意外,如战争、地震等。因病死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由于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双侧肾、肺及肾上腺等)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由于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以致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各系统正常机能不能维持。重要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的急死,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过去人们习惯把呼吸、心脏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但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术的普及,一些新问题产生了,它们冲

3、击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全脑功能停止,自发呼吸停止后,仍能靠人工呼吸等措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和除脑以外的各器官的机能活动。这就出现了“活的驱体,死的脑”这种反常现象。众所周知,脑是机体的统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器官。一旦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个体的一生也就终结。这就产生了关于“死亡”概念更新的问题。“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公认的医学观念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现象,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实质性与功能性死亡。而在宗教学中,就佛教而言,死亡意味着生命新一轮轮回,投胎转世。而基督教认为,死后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中国传统道教认为死后有因果报应,恶人要在十八层地狱

4、尝尽苦难,普通人会喝下孟婆汤转世。在基督宗教尤其是天主教教会信仰中,死亡并非终止而是生命的成全,因为这意味着摆脱生命的不确定性。什么是灵魂?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灵魂是人类生活之要素,能主宰人类之知觉与活动;非唯物者认为附于人体的精神或心意之灵;宗教认为附在人躯体上作为主宰的灵体离开躯体人即死亡;科学非正统派认为附于人体的心意之灵;非唯物者认为附于人体的精神或心意之灵。科学观点,根据观察和分析,人类灵魂的粒子为反物质,也就是人类躯体的体积有多大,其灵魂生物磁场团的映射体积就有多大。组成人类躯体的最小粒子单位是分子,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最小单位,原子又是由电子和质子及

5、中子组成,将原子再分,可得到最小的粒子(夸克)。原子核处于正电位,外围电子处于负电位,所有正物质的电子为负粒子,而反物质的电子为正粒子。科学猜测认为灵魂泛指生物思想感情的本体,但由于科学在现阶段依然处于落后时期,所以依然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与否。在科学猜测中,灵魂可以是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处于物质与能量的分界线上,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会有人看到灵魂,此时灵魂由于一系列原因,其属性更倾向于物质,所以可以被看见。在另一些情况下,灵魂更倾向于能量,因此可以被探测仪器捕捉。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灵魂都处于分界线上,因此无法被现代仪器观察。何谓灵魂不朽 人类最古老的信念之一就是灵魂与灵魂不朽的信念。据信,灵魂是存

6、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精神实体,是能感知,能思维、有梦想的精神存在。根据这样的信念,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有形复合体。健全的个体是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组合。灵魂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尺度,是不朽的精神实体。它掌控人的肉体,赋予人以自我意识。易而言之,人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堆器官的组合,而且是精神的存在,是道德的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讲,灵魂与灵魂不朽不是科学,而是信念。 正是灵魂把人与非人、活人与死人区分开来。死亡为什么让人恐惧?因为灵魂脱离肉体,不再能够指挥肉身。依然活着,但是失去了灵魂,那便是“行尸走肉”。关于灵魂的信念意味着,人不仅仅是自然的造物,不仅仅被动受命运的摆布,而且是自主的精神存在,

7、他不仅被创造,而且参与创造,有能力探索发现真理。人类追求真理的本能潜藏于人的活的灵魂之中。 正是灵魂把人变成介乎神与兽之间的生物存在。人的神性把人与禽兽区分开。没有神性,人与禽兽无异;没有动物性,人是无异于完美无缺的神,连人间烟火都不食。灵魂是人的神性的载体。道不朽,灵魂亦不朽。肉体为有形之物,其存在是有限的;灵魂为无形之物,其存在是无限的。所以,灵魂是不朽的。 人是使用肉体的灵魂对灵魂的猜想和留住灵魂的念头,最早出现在埃及。法老们为了不让灵魂冲出肉身,特地在死后用布把肉体包裹起来,制成木乃伊,以求通过确保肉身不朽来实现灵魂与肉体的永存。对灵魂与灵魂不朽的探讨在古希腊就已经很流行。在那里,早有

8、了对灵魂的探索、与灵魂的对话和灵魂不朽的信念。在荷马时代,灵魂被看成是一种与肉体相联系又独立、且超越肉体的精神存在。在古希腊的悲剧中,主角必须探索、追问自己的灵魂并与其对话。古希腊哲学中最辉煌的亮点之一无疑是其灵魂不朽的学说。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研究哲学就是学习死亡。众多的哲学家认为死后灵魂离开了身体,苏格拉底说他是乐于死亡的,因为他持有在死亡的时候灵魂终于与肉体分离,脱离了肉体的羁绊而得以不朽的观点。在他的申辩篇中他说道“如果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到另一处,如果我们听到的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都在那里,那我们到哪里还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如果人们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他们除了拥有

9、超过我们的幸福的其他幸福,他们已经是不朽的了。”而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也有这样的话,“哲学家会尽可能摆脱灵魂与身体的联系”。苏格拉底的观点明确,那就是人的肉体和灵魂在一起的时候是不完整的,影响了灵魂追求真理,而只有死后,灵魂才能不朽并得到纯粹的智慧。苏格拉底对灵魂做了如下论述,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然从其对立面中产生,活是死的对立面,那么活便是由死中产生,而不能由其他的源产生,那就是复活即由死到生的过程,既然如此,那么灵魂一定存在于它们在生之处。然而在论述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却有很多不充分之处,因为只有死去的人才知道人是否有灵魂。但是随后,苏格拉底又给出了身体活着则呈现出灵魂,灵魂占据了身体,而生命

10、的对立是死亡,不接纳死亡的是不朽,所以灵魂石不朽的。苏格拉底说他乐于死亡,是因为“哲学就是练习死和亡。”哲学家追求的不是肉体的享乐,而是灵魂的纯洁,但身体的各种欲望只能阻碍灵魂的这种追求,所以,哲学就是通过智慧,使灵魂愈益摆脱身体的羁绊,获得绝对的纯洁。而这在生前是不可能的,因为身体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死亡既然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那么,死后就会真正实现灵魂的纯洁,所以,哲学家是期待死亡的。苏格拉底不能也不愿证明每个个体灵魂都是不会死的,但他却可以一步步推导出,我们的生命来自灵魂。死不死关键在于是否保存了灵魂,而活得好不好也关键在于灵魂是否纯洁。他所谓的不朽,并不是长生不老,而是永远保持生命

11、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朽既是不腐朽,也是真正的存在,而不是像尸体或所谓的“行尸走肉”那样在腐烂中苟延残喘。灵魂不朽,并不能保证人们会永远有知有觉、有快乐、有痛苦,但却能让人们有意义地活着,认识生命的真正含义。自始至终,苏格拉底所关心的,和他的对话者所要问的,根本就是两回事。别人在讨论灵魂不朽时所关心的,归根到底是能否长生不老,也就是,哪怕身体死了,我是否还有知觉,继续这尘世里所享受的快乐。一般来说,我们都希望自己寿终,这是美丽的死。但是思想开放的哲学家认为“死亡是睡觉的弟弟”是欺骗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死亡与自己无关。他们的这种观点和中国的孔子颇有些相似,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连怎么过日子

12、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知道死亡呢?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生活完之后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结束。像柏拉图、苏格拉底都认为人死后灵魂能离开身体。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也有这种看法,比如托马斯阿圭那,他也说“人死后灵魂会离开他的身体。”灵魂把身体看作是一种工具,所以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灵魂在拉丁文里叫anima,它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存在。拉丁文里说“纺车停了,纺织工人没死,他的灵魂走了。”苏格拉底说:“凡有对立面的事物都是由其对立面转化而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谐和的事物必然由不谐和的事物产生,不谐和的也由谐和产生。谐和的消失变成不谐和的,也不是变成随便什么的不谐和,而是和谐和相反的状态。”。中国的老子也说:“反者道之动

13、。”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无条件地向对立面转化,因而有“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于是说,没有大就没有小,没有冷就没有热;冷转化热,热又转化为冷,大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

14、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转化为小,小又转化为大。同样,生和死之间也是如此。死由生转化而来,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反面是生由死转化而来,这又怎么理解呢?生要由死转化而来,必然在死之后灵魂在某一个角落呆着,准备转化为生。所以灵魂不朽。如果说苏格拉底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死亡,那么,所

15、谓的灵魂不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苏格拉底说他乐于死亡,是因为“哲学就是练习死和亡。”哲学家追求的不是肉体的享乐,而是灵魂的纯洁,但身体的各种欲望只能阻碍灵魂的这种追求,所以,哲学就是通过智慧,使灵魂愈益摆脱身体的羁绊,获得绝对的纯洁。而这在生前是不可能的,因为身体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死亡既然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那么,死后就会真正实现灵魂的纯洁,所以,哲学家是期待死亡的。结束语苏格拉底说他乐于死亡,是因为“哲学就是练习死和亡。”哲学家追求的不是肉体的享乐,而是灵魂的纯洁,但身体的各种欲望只能阻碍灵魂的这种追求,所以,哲学就是通过智慧,使灵魂愈益摆脱身体的羁绊,获得绝对的纯洁。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灵魂究竟为何物,其似有如无给人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神秘感,我想灵魂会在人们的思考和探究下不断地深化,其实无需知道灵魂为何物,有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想象以足以。参看文献文艺复兴思想札记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