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543540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 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 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 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 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 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 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 个国家均有客家人。

2、客家人究竟有 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 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 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 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 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 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 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

3、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 汉族支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 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 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 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 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

4、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 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 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 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 年)有 26260 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 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 13 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 户, 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

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 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 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 间,共有主客户81454 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 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 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 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 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 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 如果按每户5 口计算 ,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 数字当突破200 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 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

6、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 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此时,一些重要的客家文化事象也初步形成。如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一客家人的风尚,早在 北宋时期赣南闽西就已经遍地开花结果。并且,随着客家民系向纵深发展,这种风气很快波 及梅州地区。于是,耕读并举的经济生活模式成为宋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客家人的基本生活模 式。这种崇文重教的文化事象,表现在当时赣南闽西两地学校的兴盛、科举名额的增多和著 名人物的涌现等各个方面。首先,学校十分兴盛。史载,宋代的赣南“虽荒服郡县,必有学。” 赣南的9 所县学,其中8所创建于北宋前期的太

7、宗至仁宗时期,1所建于北宋后期的哲宗时 期。 除县学外,建于北宋的书院赣南有3 处,它们分别是石城的琴江书院、大余的道源书 院和赣州的濂溪书院。 其次,由于崇文重教,使赣南、闽西两地科举名额大量增加。近以 进士为例,宋代以前赣南中进士者仅3 人,汀州仅1 人。而两宋时赣南中进士234 人(其中 北宋92 人,南宋142人) ;汀州共有进士168 人, 两地共计402人,比此前的4 人增加 了近 100 倍。再次,北宋时期客家地区还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全国的著名人物,其中尤以赣南 为多。如政治人物有石城的陈恕、陈执父子。学者有北宋赣县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赣县 人曾准(著名爱国诗人曾几之父)。文学家

8、有为苏东坡推崇,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的上犹人阳 孝本。风水术和风水观念是客家人的一个重要文化事象。风水术是唐末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迁入 赣南的。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门世代相传的口头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的是 杨筠松。他继承和发展了风水中的行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 徒之后,风水术士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为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 师。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大盛,名流辈出,如廖 、谢世南、赖文俊等。这些风水术士不 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甚至奉诏为朝廷看风水。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向福建传播,并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随后,风 水术进一

9、步向粤东粤北等地传播。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 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飘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风水已作为一种民间信 仰深深积淀于客家人心灵之中。客家山歌也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粤山区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唐末五代,至宋代,因深受 唐宋诗词的影响而趋于成熟,广为流传。随着客家民系向赣西南、闽西南及粤东粤北的发展, 客家山歌也流传到更为广大的地区。也成为客家人的一种文化现象。综上所述,历史上(特别是唐中期至五代)入迁赣闽边区的客家先民,经过北宋一百余年的 和平发展,繁衍数代,人口壮大,且与当地土著发生初步融合,并生长出若干客家文化事象。 这表明一支新的独特民系客

10、家民系正在酝酿和发育成长起来。2、形成期 正当宋代客家民系在赣闽边区酝酿形成之际,北方由于受辽、西夏、金政权的侵扰,仍是不 得安宁,于是又有不少姓氏迁入赣闽边区。如赣南宁都,北宋入迁的姓氏有肖、杨、郭、邓、 陈、姜、池、周、毛、艾、袁、11 姓;南宋入迁的姓氏有包、康、符、鄢、叶、万、张、 赵8 姓 。从人口史的资料中,也可看出这一时期赣闽边区入迁人口之众。吴松弟先生在中 国移民史卷四一书中做过一项统计,其结果指出:“高宗绍兴年间赣州户口近12.1万, 孝宗淳熙年间为29.3万,年平均增长率达25.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几十倍;汀州在孝 宗隆兴二年(1644年)户数为174517户,较元丰

11、年间增长9.3万户,年平均增长率达9.1%。 这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一定程度上要归于外来人口的迁入。” 如此多人口的新迁入,自然要 对还在孕育阶段的客家民系发生重大影响,并加速客家民系的成长进程。影响客家民系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与畲族的融合。北宋末至南宋时期,畲族已广泛分布于 赣闽粤三角地区,与汉族形成杂居错处的局面。汉畲人民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互相认 同,并共同参加反封建统治和压迫斗争,从而大大加速了两族人民的融合。特别是南宋末文 天祥率领汗畲人民联合进行抗元斗争,以及广东畲民首领陈吊眼和畲妇许夫人率领的“畲军” 配合张世杰参加抗元斗争,更是汉畲交融史上的佳话。汉畲融合的过程一直到明清时期

12、才最 后完成,汉畲两族在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适应,最终融为一体,成为客家民 系的一份子。随着赣闽粤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人口的壮大,以及汉畲瑶等族融合的家深,至南宋后期, 客家民系已在赣闽粤地区成长起来,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客家方言的形成。民系是民族的分支, 所以判定民系形成可以借用我国学界通行的判断民族是否形成的四要素作为标志。这四个要 素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理素质。其中 尤以共同语言即某一地域的方言是否形成作为重要的标志。目前,多数语言学者持客家方言 形成于南宋的观点。诚如谢重光先生在从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文中所言: “语言

13、学者中关于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客家方言之独立,即 标志着客家民系已形成(引张卫东语)。”因此,南宋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期,赣南、闽西和粤 东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3、发展壮大期 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迫使客家人更大规模地往粤东和粤东北迁徙,由此引起客家文化中 心的南移。至明代,梅州已成为客家人的第二块根据地,此地人文渊 ,超过赣南闽西。明 末清初,闽粤客家人由于内部人口膨胀以及满人南下的影响,需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于是 又以梅州和闽西南为策源地,四出向外播迁。此时的广东和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均为广府系和 闽南系汉人,他们无法插足,只好避居沿海地区甚至渡海

14、至台湾、南洋,还有一部分被挤向 西南地区。正当闽粤客家在四面受阻、陷入困境时,赣南,这块曾经是客家人的第一故乡的 地方,由于多方原因,此时正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于是,大量客家人又扶老携幼,大批回 迁入赣。无论从居民结构、人口数量及其地域分布,还是从语言特点各方面看,闽粤客家倒 迁入赣对赣南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给赣南客家注入了强劲的新鲜血液,使这里唐宋以来世 居的“老客家”与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入赣的“新客家”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赣南 客家人”。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也最终形成。当然这次闽粤客家倒迁入赣,不仅仅局限于赣 南,他们中的一部分再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湖南之

15、醴陵、 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二、客家民俗举要(一) 婚嫁礼俗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 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1、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 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 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 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

16、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 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2、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 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 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 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 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3、 行嫁与接亲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 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 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第二天是正酒日子, 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 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