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间的)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5424537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间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故都的秋(间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故都的秋(间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间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间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感受结构的对称美;2、有感情地诵读,体味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理解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中融入的生命体验及人文情怀。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故都的秋”的悲凉意味。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回顾: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节课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出示幻灯) 三、合作探究:(一)理解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1、请同学深度品读课文的第311自然段,要求: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词语。(现在大家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表现

2、秋天色彩的词语)明确:秋色: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蓝色)、蓝朵(蓝色)、日光(白色透明)、秋草(黄色)、槐花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单衣(黑色)、枣树(淡绿微黄)这些色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冷清、寂寞(接下来我们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秋声:驯鸽的飞声、踩踏落蕊声、秋蝉的残声、风雨声、都市闲人的问答声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为什么?明确:“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2、透过这些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明确: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约略可以看到

3、一个孤独、忧郁、落寞,又有些悲凉的郁达夫。作者正是把内心深处的这种种感触融入到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中,才使得故都的秋表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体现出了“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二)体会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中融入的生命体验及人文情怀为了更好地体味郁达夫此时的心境,我们来重温一下作家史铁生的一段文字:“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4、“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我与地坛)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花未眠)川端康成想到海棠花盛放后的凋零,从而感到一种哀伤的美,圆满是美的,快乐是美的,残缺是美的,哀伤也是美的,那么,“悲凉”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尽管作者笔下的景物都透露出一丝悲凉之感,但却引起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实现了作者人生感悟的升华。所以,作者在赞颂故都之秋时,用了

5、“悲凉”这样的字眼。我们可以这样说,本文是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四、突破难点:再悟“悲凉”。1、学生齐读第12段。提问:秋天能引起人们什么样的感触?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来的。”2、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又有怎样的特点?(“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3、知人论世:

6、郁达夫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曾留学日本十年,在异国他乡饱尝孤独苦闷,性格敏感忧郁;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郁达夫不得不辗转千里,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内心的悲凉哀痛积郁已久。1933年,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连鲁迅也常常被迫离家避难,郁达夫感到有必要暂避,随即于当年的4月25日移家杭州。他后来在给刘大杰的信中解释是:“意亦在暂时避去普罗嫌疑。”鲁迅为此曾劝说不要去杭州,为此赠诗云: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钱王登假(遐)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沙浩荡足行吟。他这一时期的内心状况,可以用他1933年秋天写的一首诗来说明。这首题为无题的诗,意味深长:背脊驼如此,牢骚发渐幽。避嫌逃故里,装病过新秋。未老权当老,言愁始欲愁。看他经国者,叱咤几时休?(原载1933年9月出版之论语)教师小结:文章中流露出的“悲凉”意绪,一定要放在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这种悲凉深层次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点:文化心理性格气质社会环境此刻处境五、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北平的四季,加深对郁达夫的认识及其作品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