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422167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县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县200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XX县XX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执行单位名称:XX镇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刘青天 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X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可行性研究总负责人:XX 经济负责人:XX 技术负责人:XX项目建议书批准单位:XX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二五年五月十二日XX县XX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主题 XX县自1988年以来,已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4.4万亩,投入土地治理开发资金6400余万元,通过开发使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提高150公斤以上,累计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0

2、余万公斤,因此已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但是本县境内仍有40余万亩中低产田亟待通过开发予以改造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该项目位于XX县XX镇境内,区内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万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计划2005年10月开工建设,2006年4月底全面建设完成。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81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420万元,农业措施投资273万元,林业措施投资53万元,科技措施投资52万元,管理费用12万元。资金构成为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省财政配套210万元,市财政配套30万元,县财政配套60万元,项

3、目区自筹210万元。1.4 效益估算 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0万公斤,棉花生产能力15万公斤,年可新增农业产值345万元,其中新增净产值205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1:2.1。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县级常设正科级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项目施工阶段设立开发指挥部,由分管副县长任指挥。XX镇人民政府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并在工地设立开发指挥部,由镇长任指挥。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XX县位于鲁北黄泛冲积平原,XX市的最北部,地理座标为北纬37340371915,东经1173215118430之间。西部、北部与惠民

4、县、滨州市以黄河为界,东部与滨州市、博兴县接壤,南部与桓台县、邹平县以小清河为界,土地面积831平方公里。现辖九个镇767个行政村,总人口3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54万人。XX县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位于XX镇境内,北至靳杜路,西至庆淄路,南至干二渠,东至杜集路。区内土地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2万亩。2.1.2 水文气象 XX县河流水系主要包括黄河与小清河。其中黄河过境长度49公里,河床高于地面。引黄是本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流经本县南部,水量小,水质污染严重,当前不宜利用。地下水中浅层地下水埋深浅,大部分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2g/L;深层地下水一般在100

5、350米,全部为淡水。本县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与动物的生长发育。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5928兆焦/m2,年平均生理辐射中2583.2兆焦/ m2,年平均日照时数理化2563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9%。年0与10的活动积温分别为4794.4和4348.9,年平均气温12.5。年均无霜期189天。年均降水量578.3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变程曲线为单峰线,以夏季雨量最大。年均绝对湿度11.8mpa,相对湿度66%,年均蒸发量为1887.98mm。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本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平均海拔12米,最高16.5米,地面自然坡降1

6、/7000,地势平坦。微地貌类型有微斜平地,浅平洼地等,有大平小不平的现象。该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潮土,分属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三个亚类。土壤表层质地有沙质、壤质、粘质,由于成土过程受黄河多次泛滥等多种因素影响,土地结构层次复杂,构型多样。土壤平均容重1.31克/立方厘米,孔隙度平均为49.9%。土壤有机质平均为0.9%,全氮平均0.079%,全磷0.12%,碱解氮61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90ppm。2.1.4 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地表水包括县内地表径流(大气降水)及客水。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淡水与深层地下淡水。浅层地下淡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引黄入渗,井灌

7、回渗等形式补给。客水主要来自引黄。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1138万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淡水储量610万立方米,地表径流98万立方米。客水资源由马扎子引黄闸供给,年可供该项目区430万立方米。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40万立方米,其中包括浅层地下淡水年可采量为470万立方米。地表径流可供水量由项目区的拦蓄能力决定,为40万立方米,引黄可供水量为430万立方米。整个项目区属水资源较丰沛区。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该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2万亩,全部为低产田,以形成中低产田的主要制约因素来划分,其中瘠薄型的0.20万亩,干旱缺水型0.6万亩,土体障碍与干旱交替型0.5万亩,

8、其它类型的0.2万亩。该项目区中低产田的开发潜力蕴藏在改土培肥、除涝兴水、良种机械等多个环节,需辅之以综合治理措施。解除现存的旱、涝、薄等主要障碍因子,耕亩单产即可在现有基础上增收10%20%,约折合粮食60120公斤,再配套良种、治虫、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用水等综合措施,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可以在现有水平上耕亩粮食单产提高150公斤以上。特别是在以上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开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项目的产出效益。2.1.6 自然灾害该项目区由于自然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所以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一般旱灾2.5年发生一次,大旱灾20年一遇,特大旱灾33年一遇。涝灾多在每年夏

9、季,发生频繁也危害较大。风灾以春季最多,年平均大风日数15.4天。霜冻初日平均在10月22日,终日平均在4月15日。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及劳力 该年度项目区涉及XX镇38个行政村1.1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05万,有农村劳动力0.55万个。2.2.2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2万亩,项目区中的村庄沟渠路等占地0.2万亩。耕地中的作物布局,粮食面积1.2万亩,棉花0.6万亩,其它经济作物0.2万亩。整个项目区的复种指数为167%。2.2.3 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是该项目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棉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

10、、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20022004年三年间,项目区粮食作物平均耕亩单产690公斤,棉花平均亩产69公斤,种植业产值1725万元,其中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约为68%。2.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XX县2004年财政收入年平均为1.8亿元,可用财力平均为3.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收入2900元。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本县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级设有农业、林业、水利、水产、蔬菜、农机、气象等产业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部门,项目镇设有专门的站、室,固定的人员,从事农业专门技术的推广指导工作,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员及科技示范户。农民部门具备了

11、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能够提供技术试验、科技培训、良种供应、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的系统服务。水利部门实现了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维护管理一体化经营服务。林、牧、菜、水产、农机等也都有一定的物资技术、信息服务一体化设施,农业增产增收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0%左右。2.3 基础设施 2.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内可为项目区服务的骨干水利设施有一定基础,距马扎子引黄闸10公里,区内有干渠2条10公里,骨干排水沟渠8条18公里。灌溉保证率50%,防洪排涝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2.3.2 田间水利工程现状项目区田间水利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治理,灌排渠系配套水平低,缺少必要的建筑物,现有机井数量不

12、足,机电井缺乏统一配套,节水灌溉技术有待推广。2.3.3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2004年度农机总动力0.71万千瓦,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台,小型拖拉机210余台,拥有联合收割机4台,机具配套比为1:2.1。机耕面积1.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6%,机播面积1.8万亩,占耕地的90%,机收面积1.5万亩。农机管理、推广、培训、开发、供应、修配六条服务基本建立,但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与加强。2.3.4 交通电力 区内村庄已实现村村通柏油路与村村通电, 项目区西部省道庆淄路自南向北穿过,木杜路自西向东穿越项目区中部。农村线路总里程36公里,年农业用电量55万千瓦时。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和可行性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种植业方面来看,一是田间微地貌复杂,大平小不平现象严重。二是田间水利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三是土壤基础肥力偏低,土地产出能力、产出效益较低。三是土地利用还不充分,通过发展立体高效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较大。四是作物良种化程度存在一定差距,大田作物良种更新换代不足,普及程度差;五是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不高。六是综合管理落后,在现有水平上,耕种、施肥、灌溉、治虫等措施的运用不够科学得当,管理粗放,投入报酬率较低。七是农业科技体系虽然具有一定开发推广能力,但网络不够健全,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14、科技开发和硬件不配套,试验分析、测试项目,手段原始简陋,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八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广度、深度不够,机械化作业的总体水平较低。从大农业方面来看,一是某些优势资源未得到足够的开发利用。二是在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方面缺乏有力的带动。三是种植业以外的产业发展不均衡。四是项目区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能力差,需要通过其它渠道投入一定资金启动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合理充分利用项目区农业资源的需要,由于对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土地的产出长期处于中低产水平,农业的整体效益也难以提高。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对区内的劳动力、土地、水、光热、农副产品等社

15、会和自然资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挖掘增产增收的巨大潜力,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仅可使种植业的潜力得到释放,而且能够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全面发挥。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农业资源的实质,是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必须建立在持续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包括农田水利、交通、土壤肥力及农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内的物质装备基础,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形成新的农业生产能力,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三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科技投入,把新技术、新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项目区,迅速提高区内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含量,使区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产增收密切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四是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的需要。通过开发,加强项目区生产经营的整体效能,提高项目区劳动生产与土地产出与经营水平,促进项目区农民走上更广阔的致富之路。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项目区干部群众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强烈的愿望。通过多年的开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