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5404641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特级教师于漪(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级中学声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 特级教师于漪高级中学声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 高级中学声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事迹材料 在三尺讲台,她大方激昂;在评课现场,她睿智而真诚。 她在根底教育的最前沿不辍耕耘近一个甲子。她开了近 2000 节公开课,近 50 堂公开课被录 像、传播,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课的经典教案;她坚持真心教学,真爱育人, 81 岁高龄 仍不舍讲台,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师生。她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声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理论写成这句话。 真爱育人 “课一定要教到学

2、生心中”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大上海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 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 “于教师的语文课就是有魔力,”时隔 20 多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教师沈一敏记 忆犹新上于教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 中翱翔。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浸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 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这 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 教学理论的经历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表达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 于漪常说,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

3、国浸透其中。 几十年春风化雨,于漪教过各类学生。 1975 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然而,在于漪 眼里,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她利用各种时机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找同学一个个 谈心。 1977 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 100。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教师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 于漪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 才有你的位置。”在 50 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于漪曾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了十几里泥路送到医院,也曾把逃 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 教学改革 “教育方法要随时代改变” 在教卖

4、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 “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 从 1951 年站上讲台,于漪就始终在探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最正确方法。 “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 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 语文教学改革的形象代言人。 于漪说,其实自己在教学理论中也在不断反思。她一度认为语文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随着 时代开展,她开始考虑语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才能、道德情 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 1978 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

5、即以“全面开展的人”为培养目的,构建了以“思 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 1996 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 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 育方法也要随着改变。”于漪说,教师对孩子们不要轻易说“不”。“一些教师抱怨如今学生太冷淡,其实他们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也要灌溉学生们情感这块盐碱地,必须找准切入点。孩子们喜欢伦的歌,我 也去认真听,发现他的歌风格独特,歌词也有文化含量,最主要的是自我陶醉式的演唱适宜 独生子女的自我倾诉。做教育,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之余,于漪还不断

6、总结探究教学理论的经历。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成为全 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出版。 “活的教育学” “生命和 使命结伴同行” “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 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于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 礼堂中每一位教师的耳畔。青年教师们说,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学”。 “教书除了传授知识、开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教师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开展的高点 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络在一起。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 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漪常常对青年教师说。 为了让青年

7、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 “带教”方法,即组成培养的三级网 络 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 当教师,于漪始终忙得不亦乐乎。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于漪就开始“带教”全国各地的青 年教师。如今,她还在为上海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和上海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带教。除了 担任华东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 4 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81 岁高龄的于漪还义 不容辞地担起了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重任。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 等地讲学;她还通过远程教育网,为云南、等地教师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历。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 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说,“

8、假设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 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采访手记 曾屡次在荧屏上见到于漪的师者风范, 9 月 8 日晚,记者终于在北京国谊宾馆和她面对面。 对话从语文该怎么教谈起 “文章是立体的,教出个性才有感染力。”于漪侃侃而谈,朱自清的春活力盎然,像英国 的水彩画;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光影质感,是五光十色的油画记者仿佛置身于 她的课堂。 语文要教什么教师要干什么教育要改什么在同于漪教师的交谈中,记者如沐春风。 在于漪的心目中 ,教育是一块永远的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 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展竭尽全力。 随行的韩教师告诉记者,于漪从上海出发前半小时还在审定教材。 81 岁高龄还在担任上海“二 期课改”语文新教材审定专家组组长的她,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语文教材审定和教学上,干 劲一如年轻时。 “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到了,我还要继续努力。”有人说,于漪是教育界的“不老传说”。诚然 如此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