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539907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 斑蝥( ) 倜傥( )( )敛( ) 脑髓( ) 桑葚( ) 宿儒( )( )盔甲( ) 拗( ) 秕谷( ) 锡箔()()蝉蜕( ) 鼎沸( )( ) 攒在一起( ) 人迹罕至( ) 2根据拼音写汉字。jin( )赏 m( )食 书sh( ) 和i(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 (稀少) 觅食(寻找) B敛进(收拢,收缩) 鉴赏(鉴定) C人声鼎沸(开水) 拗(用力弯曲) D攒成(簇聚) 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4请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2、”的句式给初到西宁(或大通、湟源)的朋友,介绍本地的自然风光或土特产品。(青海西宁市中考题) 5.选择题。(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湖南株洲中考题)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

3、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B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C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小说故乡选自呐喊,作者是朱自清。D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4)“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场所,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

4、在一起,有比照的意味,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有以下三种理解,比较恰当的理解是()。A因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成年以后回忆起来都很有趣,所以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B作者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作对比,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漠视、束缚和残害。C“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5)最后一段写到人在课堂上用纸糊的盔甲做游戏,“我”在“画画儿”,这是为了说明:( )A.作者从小热爱艺术。 B.说明上课爱玩。C.表现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对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5、的追求。(6)对下列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排比)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比喻)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6文学常识填空。(1)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 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本文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 又名 。(2)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是 和 的生活,用“从到”的形式,同时表明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以 的变换为主。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6、(一) 课内精读。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m( )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b( )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 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ji( )的“张飞鸟”,性子很zo( ),养不过夜的。7根据拼音写汉字,填在文中括号内。8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动词。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A两样: B相宜: 10这段

7、文字叙述的重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B冬天可以在百草园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C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无人鉴赏。 D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捕鸟充满了乐趣。11用原文中的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不超过11个字) 原因是 。12本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 B C/ D(二)课外拓展。临窗看柳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 )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

8、片片柳絮( )随风飞舞。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 )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13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14解释加点的词。 (1)春寒料峭: (2)载歌载舞 15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 。从写作意图看,“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写出了 ,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 ,实际要写的是 ,这是一种 的写法。16.段中描绘的“

9、窗外”和末段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请简述理由。 17.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请你谈谈他明白了什么?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一) 阅读链接(临沂市中考题)山的呼唤琼瑶(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

10、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

11、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

12、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