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539525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怎样做需求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又到新年了,日历又要从2021年翻到2021年了,这使我有太多的感慨,进而勾起了对太多往事的回忆。过去的10年,毫无疑问是中国软件业开展最快的10年。当我们刚刚毕业的时候,还在使用VB、PB开发一些简单的数据库应用,而现在却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影,换来的是诸如J2EE和.NET这样的大型web应用。而这期间,RUP、XP、敏捷开发、持续集成一个接一个的新概念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现在想来,恍如隔世。但更令我印象深刻而难以忘怀的,是我亲自经历的、亲眼目睹的、道听途说的一个又一个的软件工程,它们有的获得了成功,但更多的是令人沮丧的失败。套用一下大文豪托尔斯泰体:幸福的家

2、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软件工程都是一样的,不幸的软件工程却各有各的不幸;或者说,成功的软件工程都是一样的,失败的工程却各有各的问题。我常常在想,我们的工程开发到底怎么了,进而把它们一个一个的剥开来深入分析,竟然触目惊心。它们有的是需求的问题,有的是客户关系的问题,还有设计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时间管理的问题、人员培养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更多的还是需求的问题。需求分析既是一份体力活儿,更是一份技术活儿,它既是人际交往的艺术,又是逻辑分析与严密思考的产物。正是我们在需求分析过程存在的巨大隐患,最终导致了那么多工程的失败。也许你认为我在危言耸听,好吧,我来举几个典型事例分析分析吧。

3、我的第一个故事来自大名鼎鼎的东软。我在2005年接一个工程的时候,听说这个工程之前是东软做的。当时东软在做这个工程的时候,整个过程经历了10屡次构造性的大变更,局部性的调整更是不计其数。据说某天早上,客户对某个功能不满意,他们不得不对几百处程序进展修改。之后客户对修改的内容还是不满意,又不得不将几百处修改重新改回来。最后这个工程导致的结果是,整个这个工程组的所有成员都离开了东软,并似乎从此不愿涉足软件开发领域。多么惨痛的教训啊!我常常听到网友抱怨客户总是对需求改来改去,但客户对需求改来改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当我们对客户的需求没有真正理解清楚时,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客户必然不满意。客户只知道他不满

4、意,但怎样才能使他满意呢?他不知道,于是就在一点儿一点儿试,于是这种反复变更就这样发生了。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深入地去理解客户的业务,进而想到客户的心坎儿上去,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客户满意的。记住,当客户提出业务变更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被客户牵着走,客户说啥就是啥。我们要从业务角度深入的去分析,他为什么提出变更,提得合不合理,我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满足这个需求。当我们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时,客户是乐于承受的,变更也变得可控了。第二个故事来自我自己的工程,一个早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客户扔给了我们很多他们目前正在使用的统计报表,要我们按照报表的格式做出来。这些报表都是手工报表,许多格式既不标准

5、,又很难于被计算机实现。这些报表令我消耗了不少脑细胞,直到最终工程失败都没法完成。这件事留给我的深刻教训是,不能客户怎么说软件就怎么做。客户提出的原始需求往往是不考虑技术实现,基于非计算机管理的操作模式提出来的。他们提出的很多需求常常比较理想而不切实际,毕竟人家是非技术的。但我们作为技术人员,需求分析必须实事求是的、基于技术可以实现的角度去考虑。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鲁莽行事,结果必然是悲惨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基于技术实现去引导客户的需求。同时,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就是一次改革,对以往手工管理模式的改革。如果我们上了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的管理模式却依然是过去的手工模式,新系统的优

6、势从何而来呢?因此,我们做需求就应当首先理解现有的管理模式,然后站在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管理模式是否合理,最后一步一步地去引导他们按照更加合理的方式去操作与管理。2007年,我参与了一个集团信息化建立的工程。这个工程中的客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分别扮演着各种角色。从机构层次划分,有集团领导、二级机构人员、三级机构人员;从职能角色划分,有高层领导、财务人员、生产管理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等等。在这样一个复杂场景中,不同人员对这个工程的需求是各自不同的。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进展需求分析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清楚所有类型人员的需求。在进展需求调研的时候,总是集团领导带着我们到基层单位,然后基

7、层单位将各方面的人员叫来开大会。这样的大会,各类型的人员七嘴八舌各说各自的需求,还有很多基层人员在大会上因为羞涩根本就没有提出自己的需求。这样经过数次开会,需求调研就草草收场。我们拿着一个不充分的需求分析结果就开场工程开发,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直到工程上线以后,我们才发现许多更加细节的业务需求都没能分析到,系统根本没法运行,不得不宣告失败。一个软件工程的需求调研首先必须要进展角色分析,然后对不同的角色分别进展调研。需求调研的初期需要召开工程发动大会,这是十分必要的。但真正要完成需求分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小会,13个业务专家,只讨论某个领域的业务需求,并且很多问题都不是能一蹴而就完成的,我们必须

8、与专家建立联系,反复沟通后完成。需求分析必须遵从的是一定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目的大上快上。我的最后一个故事可能典型到几乎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我们的工程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开发、测试都十分顺利。但到了工程进展的后期,快到达最后期限时,我们将我们的开发成果提交给客户看,客户却对开发结果不满意,提出了一大堆修改,而且这些修改工作量还不小。怎么办呢?加班、赶工,测试时间被最大限度压缩。最后工程倒是如期上线了,但大家疲惫不堪,并且上线以后才发现许多的BUG。需求分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当贯穿整个开发周期,不断的分析确认的过程。以上这个事例,如果我们提早将开发成果给客户看,提早解决问题,后面的情况就将不再发

9、生。这就是敏捷开发倡导的需求反响。敏捷开发认为,需求分析阶段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需求问题,因此在设计、开发、测试,直到最终交付客户,这整个过程都应当不停地用开发的成果与客户交流,及时获得反响。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纠正需求理解的偏差,保证工程的成功。以上的故事各有各自的不幸,各自都在不同的开发环节出现了问题。但经过深入的分析,各自的问题最终都归结为需求分析出现了问题。为了使我们今后的软件工程不会重蹈覆辙,似乎真的有必要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做需求分析。一、初识很多需求分析的工作是从需求调研开场的,我们就从这里说起吧。需求调研是需求分析最重要的一环,也最集中地表达了需求分析的特点既是一份体力活儿,更是一份技

10、术活儿。它既要求我们具有一种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更要求我们具有一种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工程经理带着着工程组成员,参加了客户组织的见面会,一个新的软件研发工程就这样开场了。双方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进展,相互应酬,介绍与会人员,拉拉家常。逐渐地,会议开场进入了正题。初次接触客户,对于工程团队意义重大。对方对你印象的好坏,今后如何与你交往,都在这个阶段被确定下来。然而,在客户至上的今天,与客户保持适当的谦卑是有必要的,但过于的谦卑却常常给工程日后的进程带来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过于的谦卑,处处都是诺诺诺,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就会使客户变得非常强势。这样的结果就是,客户提出了许多

11、变态的、不太现实的、不合理的需求,而我们呢却是一味地服从,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最后我们做得很累,结果却不能让客户满意。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对客户提出的需求进展深入理解以后,运用我们专业知识,提出比客户的原始需求更加合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让客户感觉你说的正是他们想要的。如果能够这样,客户不仅能够欣然接收你提出的方案,而且会感觉你非常专业,你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无形中提高,使你有更多的时机提出有利于开发的可行方案,降低开发的风险。这毫无疑问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毫无疑问,在与客户接触初期的表现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人与人交往,往往在接触的初期就决定了相互的行为方式,与客户交

12、往也是一样。起初的唯唯诺诺,客户说啥就是啥,必然造成客户不再关注你的意见,对你发号施令就可以了。相反,起初展现出一位技术专家的姿态,能大方而得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会使客户重视你的意见,甚至主动征求你的意见。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有循循善诱的表达能力。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就会客户心目中形成一种威信,使工程向着一种良性的方向前进。同时,这样的会议又是一个工程启动会议。客户方领导要在会议上传达给与会代表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与会代表今后要积极配合我们完成今后的工作。这时候,我们要弄清,客户方有哪些角色,谁是这些角色的需求提出者与决策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软件工程中,特别是

13、管理型软件工程中,客户都代表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他们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单位、一个集团,甚至是一系列组织机构。在这样一个群体中,他们按照职能被划分成了不同的角色。拿一个单位来说,横向可能划分成不同的部门,财务部、销售部、采购部、生产部不同的部门,由于业务的不同,对软件的需求自然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进展需求调研的时候,什么部门的需求就应当跟什么部门谈。同时,纵向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如高层领导、中层领导与基层人员,理解这些方面格外重要:1. 高层领导高层领导关心的是宏观的目标,因此软件研发目标、宏观统计报表、决策支持功能,都应当与高层领导谈。他们关系的都是宏观的问题,因此不要与他们谈那些细枝末

14、节;2. 中层领导中层领导关心的是具体的效益,即软件给各个部门信息化管理方面带来的效益,因此,中层领导是各项业务流程、功能模块的需求决策者。他们关心功能的定义、业务流转的衔接、查询报表的设计,但不太关心一些具体的操作,以及一些具体业务流程的细节;3. 基层人员基层人员是每一项业务流程的操作者,也是软件今后真正的使用者。他们是真正了解你所要开发的软件的业务需求的领域专家,是你进展需求调研的重点对象。但是,基层人员往往受到自身视野的局限,可能只清楚自己工作涉及的十分狭小的一个范围,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寻找那些业务涉及面广,经历丰富,又有一定大局观的真正的专家。另外,他们就是软件今后真正的使用者,让他们

15、参加,会让他们成为今后软件推行的忠实支持者,对其他操作人员的指导者,益处多多。而他们关心的那么是每项操作的细节。划分清楚角色,弄清楚每个角色的需求提出者与决策者,就是为了在今后的需求调研中找对正确的人,使今后的调研工作事半功倍。另外,如果客户方是一个集团、一个多组织机构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需求的多元化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什么是多元化问题呢?比方同样一个业务操作,在同一级别的A单位是这样操作的,而在B单位却是那样操作的。需求的多元化往往会给今后的软件开发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我们要在需求调研阶段降低软件的多元化需求。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应当从高层领导着手,提出标准化管理的口号。同时,在

16、进展需求调研时,尽可能地召集各个单位的代表在一起开会讨论。同时,应当有高层领导,或者指定一个负责人,在出现分歧的时候最终拍板决策。这些都需要在工程启动的时候事先规划好。最后,与客户方领导制订出软件目标,是相当重要但常常被我们无视的一个步骤。软件信息化管理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很多工程的失败都归因与工程目标不明确造成的工程范围的失控。因此,这时讨论工程目标,既重要又适时。也许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做足了功课,对业务需求进展了一番详细的整理,有了一大堆疑问急需解答。但是,在这时,不是解答具体问题的地方,这是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毛病。在这样一个会议上,我们应当询问客户方领导对这个工程的期望,渴望到达的工程预期,而我们应当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