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辩 伪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539523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辩 伪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七章 辩 伪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七章 辩 伪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七章 辩 伪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七章 辩 伪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辩 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辩 伪(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辩 伪辨伪是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考辨史料真伪及其年代的 科学。古书的真伪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曾叹道:“余 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清末著名目录学家张之洞,在輶轩语中 也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辨伪先哲们的估计虽不尽确凿,但也并非 毫无根据。尤其是我国古代典籍曾经历众多的天灾人祸,失传甚多,难免为后世 的有意作伪和失误致伪以空隙。因而古代的伪书,不仅数量大且充斥于文学、历 史、思想、宗教、政治、科学等各方面。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搞乱了历史真相。 给我们科学地利用古籍造成了许多混乱。郭沫若同志曾指出:“研究中国古代史, 大家所最感痛苦的是

2、,仅有的一些材料却都是真伪难分,时代混沌,不能做真正 的科学研究的素材。”(十批判书)因此,辨别古籍的真伪十分重要。辨识 伪书的目的,不是将伪书清除书籍之林,而是恢复其本来面目,作为史料加以保 存和运用。要辨识伪书,首先的是要了解伪书产生的原因和伪书的种类。第一节 伪书产生的原因和种类一、伪书产生的原因 伪书的产生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性质上看,又分有意作伪和失考误 断致伪二类。有意作伪大致可分以下几种:1 、借古重说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祟古贱今”的观念,并且好古成癖。 被称为圣人的孔夫子都“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淮南子在修务训 里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

3、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 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听之,正 领而诵之。”可见古时尊古之风异常浓厚。许多人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取信于世, 借助于人们的这种心理,硬拉一些古人作护身符。或托古人之名,或掇古人之事, 或挟古人之文,或蹈古书之名,以宣传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他们的门生弟子则 不遗余力大肆鼓吹。于是以古圣先贤为撰者的书籍大量出现,流传于世。顾炎武 曾说:“汉人好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 这些话道出了托古以传的社会风气。而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后代。如本草一 书,本是汉末以后至梁陶弘景逐渐写成,却偏要说神农口尝百草,辨别辛苦后

4、自 著其书。史记中因记载老子出关,关尹喜恳请老子著书之事,后人便杜撰成 关尹子一书。又如易卦托名于伏羲、医经托名于黄帝、周礼托 名于周公等。晋书曹志传载,曹冏的六代论问世时,当时曾传为曹植 所写。晋武帝司马炎向曹植的儿子曹志打听此事。曹志道出真情:以臣所闻, 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此种风气,到 唐宋后犹不绝迹。如杜解之借名于苏轼,龙城录之嫁名于柳宗元。2、牟利求名我国的古代典籍,从秦始皇焚书之后,屡遭厄运。每一次战乱,天府藏书必 遭一次浩劫,焚毁散失所剩无几。每一朝代更替,统治者便极力搜求古籍,甚至 高价购求,厚禄赏赐。如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令人竭力搜集和抄

5、写古典书籍, 并设太史令记史撰书;汉成帝使陈农求遗书于天下;隋开皇三年,牛弘表请访求 异本;唐太宗贞观年间,魏征及令狐德棻请购散逸之书。想方设法讲求典籍,以 恢复补充内府中秘,在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由于书籍散佚严重,又急于补充 而不能严格鉴别,于是给求名牟利之徒以可乘之机。失书一次,便塞进伪书一批。如隋文帝酷爱易经,当时的大学者刘炫为了邀功请赏, 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并说连山是夏朝的易经,归藏是商朝的易经。后被发现其伪,被除名归家。东晋梅赜伪 造孔传古文尚书,历代学者皆信,并将共立于学官,直到清初方考订是伪书。再如尚书,汉武帝时虽经多方访求,却只得 2

6、9 篇,依然残缺不全。汉成帝 酷爱此书,为求足本,悬赏购求,遂出现了东莱张霸的102篇尚书。后来发 现其所献尚书,乃是割裂尚书篇目,并加左传、书序为首尾伪 造而成。成帝盛怒,但因爱其才,又怜他造假不易,赦免了死罪,只革去其博士 之职。还有一些人为满足虚荣心而造假,编造列子的张湛就是一个。他为出风 头,挖空心思从庄子中找出列御寇这个人,搜集前说,附以己见,自编自注 列子,一时间声名显赫,与王弼、向秀、何晏齐名。又如杨慎,总以他人未 见之书而自己独览为荣,修文御览这部书早佚,而杨慎偏说曾见过。3 、政治斗争的需要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政见不同,形成竞争,互相攻击,不择 手段,甚至制造伪书

7、以相诬蔑。如唐代牛李之争中,李德裕和牛僧孺曾分别纠集 党徒互相攻击,编造伪书以诬陷对方、李德裕的门人韦瓘曾用牛僧孺之名伪造了 一部周秦行记,以此诬陷牛氏。北宋王安石变法,反对派邵雍的儿子邵伯温 曾托苏洵之名,炮制了辨奸论,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咒骂王安石是不近 人情的大奸臣。在战国秦汉时期,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创立了许多应 时的学说,杜撰了许多史实。荀子宥坐篇便是其中之一。文中记载孔子诛 少正卯一事,实系后人杜撰捏造。曲礼对这些作伪现象作了概括:毋剿说, 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还有想害某人而故意栽赃。如宋代魏秦想害梅尧臣,故意假其名,撰碧云 瑕一书,尽情指骂当朝官吏,想引起公愤,

8、嫁祸于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著录此书时言:题梅尧臣撰,以厩马为书名,其说曰: 世以旋毛为丑,此以 旋马为贵,虽贵矣,病可去乎?其不逊如此,圣俞必不尔也。所记载十余条, 公卿多所毁讦,虽范文正亦不免,或云魏泰所作,托之圣俞。”也有一种人,费尽心血写成一部书,署自己的名,觉得不方便,不出版,又 不甘心。于是假托别人之名。如香奁集,本为五代词人和凝所作,颇有文字 价值,惟其中谈情说爱处过多。和凝作宰相后,觉得此书与自己的身份不符,有 失体统,便嫁名唐末诗人韩偓。这虽不属诬陷,但也并不光明正大,似有嫁祸之 嫌。4、学术斗争的需要 古代有些人为了建立一种学说,或者提出一个观点,觉得学术上的论辨,单 凭

9、口舌难以取胜,便想方设法伪造一些著作为自己的见解张目。为争胜而造假, 起于西汉刘歆。在今古文之争中,他立足古文家,与今文家相峙。恐难取胜,就 假造周礼,并对其余各经,多所改窜。如东汉变乱之际的郑玄、王肃两人学 术主张不同。当时被称为大经师的郑氏经学支配天下,其群经注说盛行于世。而 王肃继贾逵、马融之学,独树一帜,向郑氏的经学挑战。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有说 服力,便不择手段地伪造孔子家语一书,并亲自作注。王肃在自序中说:郑 氏学行五十载矣,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 与予所论,有若重规迭矩;而恐其将绝

10、,故特为解,以贻后世之君子。 王肃说 得很明白:他的主张与家语之说相符,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而郑氏的 经学理据不足,应以家语取代。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为与佛教争胜,道教徒编造了许多古书,为己教立说。 现在道藏中黄帝的著作几达百种,老子、庄子的书也有几十种,有相当一部分都 是这样产生的。5 、诬陷栽赃作伪以诬人出于私人怨仇造伪书伪说以诬陷他人,自古便有。如涑水记闻是司马光 所著,书中本无诬骂王安石之言,但后来书中竟出现痛骂王安石之语。司马光与 王安石同朝为官,虽然政见不同,但不至于采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攻其隐私,经考 证系后人掺杂进去假司马光之名而为。还有想害某人而故意栽赃,如宋魏泰想害 梅圣俞

11、,故意以梅尧臣之名伪造碧云騢一书,尽情指骂当时朝廷官吏,想以 此引起公愤。6 、剽窃他人作品剽窃别人的著作为己作,这类人在古代为数不少。晋人郭象为了求名,曾把 向秀的庄子解义稍加窜改列为己注。晋书郭象传载:“先是注庄子 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 惟秋水、至乐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 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 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东晋人何德盛,剽窃郗 绍晋中兴书为己作。王鸿绪明史稿系盗窃万斯同稿,大加改窜后,题曰:“横云山人”所著。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是用五百金购买张岱的著作

12、。清邵 廷采在思复堂文集遗民传中明言:“山阴张贷,尝辑明一代遗事,为石 匮藏书。应泰作纪事本末,以五百金购请,贷概然予之。”此种手段尤为 卑劣,后人研究时颇难分辨。7 、借长期收藏而作伪我国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因此每当新书出版,辗转传抄都 不肯轻易示人。唐代杜暹曾经说过:“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谈谈知圣道,鬻及 借人为不孝。”愈隐秘越有造假的机会。特别是藏书家造伪更具有欺骗性。如明 代大藏书家范氏天一阁藏有很多珍贵书籍,但他偏要添造一些假的,如子贡、 易传、子夏诗传、申培诗说、晋史乘等。这些伪书因其为名家 所藏。偶一出世,遂充真书欺世盗名。8 、嫌己之名而伪题 有的作者嫌于留名,但

13、又感到自己费了不少心血,不出版不甘心,便假托旁 人之名,如香奁集本为和凝少时所作。因书中谈情说爱话较多,和凝作宰相 后觉得与自己身份不符,就假造作者是韩偓。9 、惜无撰人而伪托 此类伪书一般由后人张冠李戴所致。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因书中有某人名而误题。如:周髀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书, 汉代人著,因无作者姓名,后人则根据书中起首的“周公问于商高曰”的话, 认为周公是该书的作者。殊不知“周”是讲圆,“髀”是讲股,与书的作者风马 牛不相及。二是因为书中关于某人的事和说的话多而得名。如孝经本是汉代儒家抄 写左传并加己见杂凑而成,后人因书中讲曾子的话及事多,遂派定作者是曾 参。三是查不出作者而臆断

14、。如山海经一书,始于春秋战国,止于两汉之间, 绝非一人手笔,只因太史公引过其名,列子曾说过:“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 名之,夷坚闻而惠之。”后人则认为作者是大禹、伯益。伪书的产生除有意作伪外,失误致伪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有很多原因。 主要因为:(1) 战国之前,古人不自著书。古代社会文字记录是公有的事务,往往 由集体写成,非出于一人之手,因此不标姓名。特别是那些在政治界和学术界有 名望的人,其言谈行事往往由后人或门人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如论语为孔子 门人所记,管子亦非一人一时所作,除管仲著作外,又聚集若干篇法家言论 而成。只因书中讲管子话多而名曰管子,且古人所述,一般都是为了应用, 其书不着姓

15、名,后人就凭揣测题名。(2) 我国古代方言差异很大,文字又屡经变迁,由甲骨文到籀文演变成 小篆而至隶书,每一次文字变革,简册书籍都得经过翻译传写,难免有改动失真 之处。如庄子一书,内篇是庄周作,外篇乃其后学所作,抄写人则把两部分 统称是庄子撰。总之,伪书的产生情况很复杂,必须严肃考订,认真辨别,以克弊用利,更 好地揭示真伪。二、伪书的种类 伪书因为伪造情况各异,伪造程度也因而不尽相同。其种类有五:1 全部伪 如孔子家语即是。全部伪以子部为最多,如鬼谷子、关尹子等。 其次是经部、史部,追根溯源,是因为自汉以后,儒家思想统治学术界,经部之 书被视为经典,因而经书不致轻易作伪。而不受重视的子书则不然,人们随意编 集,所以致伪很多。2 伪中有伪本来是伪书,因亡佚,后人又胡编乱造,遂成伪书之伪书。如干凿度, 本是战国期间阴阳家及西汉方士所作,却假托孔子所作。而今本干凿度又经 后人增添而成。3 真中有伪如史记,现存130 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司马迁所作,亦有小部分记司马 迁死后十几年乃至一百年的事,系后人的续作。4 伪中有真 如鹖冠子是一部伪书,但其中的鹏赋却是真的。又如东晋梅赜所上 的孔安国注58 篇古文尚书,也是伪中杂真。5 真伪相杂 如管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