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539333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授课人:陈 原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

2、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

3、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近年热播的古装影视作品导入,让学生明白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必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同时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情况。培养学生搜寻、整合资

4、料的能力。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全体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两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的中心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层次,从而理解贾谊论说的逻辑性,也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作准备。第五,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最后三段。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

5、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其次,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 段, 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这一步我计划设计如下问题:提问 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提问 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 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原句, 促使学生细读课文, 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 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 2

6、,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 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 理清文章思路。这一步我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 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5 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 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3. 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 精简知识讲授; 强化诵读自学,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 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这一步,我设问提问 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 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 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再次,总结课文。引发同学对“仁义不施”的思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政策,理解“施仁义”的内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性的训练。最后,布置作业,巩固背诵。识记本课所学习的文言知识。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