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538485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行性报告-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根本概况地理位置工程沿线所经过区域属吉安市中西部吉州区、吉安县和安福县境内,沿线区域位 于罗霄山脉中段以东,属山地丘陵区,地势东、西、南三面环山,南高北低,北部宽 敞。参见附图一工程地理位置图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本工程沿线地形复杂多样,路线走向由东向西,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最高海 拔黄海高程为126米。路线经过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和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白垩系上下 统、二叠系下统、石炭系下统、泥盆系上统。地质构造:路线经过的范围内主要分布 和出露路线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的一个次级构造,由一系列隆起带、凹陷带、 断裂带和局部褶皱组成,岩层走向向

2、东北与西方向偏移,多系地层与寒武系地区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地震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沿线地区均为VI度和小于VI度,桥涵及其它构造物 均可不考虑抗震设防。水文、气候条件1水文路线经过地区主要为泸水河,属赣江水系。汇水面积大,地表水丰富,河流两岸 阶地,地势平坦,地表长期积水,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地下水由河水补给。2气候沿线气温:年平均气温18.6C,极端最高气温40.4C,极端最低气温-6. 0C,一月 平均气温6.8C,七月平均气温28.9C。沿线风力、风向:全年最多风向一一冬季偏北 风、夏季偏南风,最大风力9级。沿线气象条件:年平均降雨量1366mm,全年平均无霜期278天。3.2生态环境

3、 动植物资源由于改造公路路线沿吉福路原有线路,周围均为开发较为充分的地区,评价范围 内野生动植物稀少。改造公路沿线区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丘陵植被较为 发育,植被以松、杉、竹、茶林为主,河谷平地根本为水田。土壤改建公路沿线地区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一般较深厚,呈酸性,缺乏腐殖 质和钙质,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砂岩为主;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最 主要且是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旱地土主要有发育于河湖沉积物的潮土和黄壤、草甸 土为主,多偏酸性。沿线地区主要土壤分布状况表3.2-1表3.2-1沿线主要地区主要土壤分布状况土壤类型吉安县安福县水稻土面积万亩)81. 6564. 18占土

4、地总面积比重17.6520.07潮土面积万亩)/3.91占土地总面积比重/1.24红壤面积万亩)241. 57309. 44占土地总面积比重52.2068.64草甸土面积万亩)4. 960.44占土地总面积比重1.070.097紫色土面积万亩)31. 5514. 08占土地总面积比重6.803.14黄壤面积万亩)0. 5814. 92占土地总面积比重0.213.33黄棕壤面积万亩)0. 457.44占土地总面积比重0.161.661999年末,吉州区拥有耕地面积12654公顷,其中水田11189公顷,旱地1465公 顷。境内农作物总面积3529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1325公顷,油料6904公

5、顷,棉花 1公顷,麻类65公顷,甘蔗20公顷,中药材4公顷,蔬菜、瓜果类5227公顷,其他 农作物1748公顷。1999年末,吉安县拥有耕地面积49737公顷,其中水田45026公顷,旱地4711 公顷。境内农作物总面积103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69606公顷,油料20219公顷,棉花31公顷,麻类691公顷,甘蔗1833公顷,烟叶40公顷,中药材266公顷,蔬菜、 瓜果类75公顷,其他农作物3694公顷。1999年末,安福县拥有耕地面积37265公顷,其中水田34148公顷,旱地3117 公顷。境内农作物总面积89132公顷,粮食作物58420公顷,油料1353公顷,棉花40 公顷,麻类33

6、公顷,甘蔗31公顷,烟叶68公顷,中药材50公顷,蔬菜、瓜果类5495公顷,其他农作物3596公顷。根据对沿线地区的调查。1999年各地区各类农作物总产量详见表3.2-2表3.2-21999年各地区各类农作物总产量一览表单位:吨吉安县吉州区安福县粮食作物28435178209250285油料15977334614666棉花12116麻类119514361甘蔗724291124806烟叶62/133中药材667177蔬菜、瓜果类11577410856061561近几十年来改建公路沿线地区,特别是吉州区和吉安县,由于处于吉安经济开发 程度较高地区,植被连年遭到破坏,局部地区山荒岭秃,红土裸露。但是

7、,近年来,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来 改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吉安市区和吉安县水土流失状况较为 严重,安福县水土保持情况较好。.1水土流失成因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貌、土壤 地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例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乱挖山、乱铲草皮等。工程区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总的来说,山多田少,全部高山、中山、低山、 丘陵面积约占沿线区域总面积7080%。且在山丘之间分布一些断陷盆地。这些地貌 特征较易形成水土流失。沿线区域年平均降水在1420mm左右,降水量

8、在季节 分布上也很不均匀,降水量多集中在4-6月份,而且多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强大 的降雨侵蚀力,导致表层土壤冲刷特别严重,冲刷量占全年总量的75%以上,在此期 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工程沿线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根据1997年江西省水土流失现 状遥感调查结果,工程沿线各地区水土流失情况详见表3.2-3地区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万亩流失面积所 占比重各级土壤侵蚀类型面积万亩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强度以上其它吉州区508.8923.4730.758.286.298.900.0.8.9052.86吉安县2751.16129.7831.4539.5336.3549.681.792

9、.4353.90282.89安福县2793.1531.517.5215.569.374.751.070.766.58387.46江西省166943.695283.2021.101842.381566.;4 1260.454.18259.671874.2819758.38表 3.2-3改建公路沿线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一览表3.3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从公路沿线的现场踏勘情况看,车辆过往造成的扬尘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 现有沥青路面破损以及局部路面系砂石路面所致。环境空气监测点设置本次评价环境空气现状调查共布设1个监测点,监测点位置位于固江镇中心小学, 该小学位于固江镇西,校门紧邻吉福公路,共有18

10、个班、37位老师、8多位学生。 采样点的布设详见附图三。监测工程环境空气监测工程为:NO 2、TSP监测时间、采样频率和分析方法监测时间:21年10月1214日。采样频率:连续采样三天,NO 224小时连续监测,保证18小时有效数据;TSP 每天12小时6: 18: ,上下午各一张滤纸,同时记录气温、气压、相对湿度、 风向、风速。采样分析方法见表3.3-1表3.3-1环境空气监测分析方法监测工程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方法来源NO n2液体吸收法中和滴定法GB/T15436-1995TSP滤膜富集法重量法GB/T15432-1995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公路沿线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主要为农村地

11、区、乡镇居民区以及商业、交通 混杂区,即为二类区,环境空气现状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二级标准。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其表达式为:PrC/Coi式中:Pji类污染物单因子指数;Cii类污染物实测浓度;C oii类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根据污染物单因子指数计算结果,分析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论证其是否满 足功能规划的要求,为工程实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预测分析提供依据。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环境空气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3-2表3.3-2环境空气监测统计结果及评价表监测点统计指标NO 2TSP标准值(mg/m3)小时均值日均值日均值0. 240. 120. 30固

12、江镇 中心小学监测值范围(mg/m3)0.40.0130.60.0101.709 2.378平均值(mg/m3)0.80.82.026超标率001标准指数P0.030.066.75从表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固江镇中心小学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评价因子中no2浓度 值各项指标均未出现超标情况,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所执行环境标准。由于固江镇 中心小学临近校门路段的路面情况较差,砂石裸露,测点位置在学校操场上,因此TSP 监测值受过往车辆造成的地面扬尘影响有严重超标,其中最大监测浓度为2.378mg/m3, 超标倍数达6.93.4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声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布点为了掌握公路沿线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本

13、次评价采用“以点代线的原则,选 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声环境敏感区如学校、村落、集镇等,进行实地调查与监测,同时 观测现有公路的交通状况,现有公路的交通状况详见表2.3-1旷野区段不作监测。沿 线环境声敏感点及监测布点见表3.4-1及附图三。表3.4-1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一览表序 号桩号村庄与公路中心 线距离(m)主要环境特征/影响户数测点位置1K1+50 K1+150冷家坊右 1 2居民点/31临路第一排房屋前1米处2K11+5兴桥医院左4025个医生,10床位住院部前1米处3K21+750固江镇中心小学左5018班,37老师,8学生教室前1米处4K28+2田中心小学右8010班,21老师,5学生

14、5K36+5竹江医院右擦30医生,10床位住院部前1米处6K44+4枫田镇红园小学右605班,10老师,160学生教室前1米处7K51+3洋田小学右708班,16老师,3学生8K36+6山庄中心小学右114班,28老师,518学生9K41+3 K42+3笪桥村左502居民点/60临路第一排房屋前1米处监测时段与方法监测方法与频率按照GB/T14623 - 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有关规定进 行。每个监测点测2天,分昼间和夜间两个时段,同时记录敏感点情况人数规模、 建筑物朝向等、主要噪声源、周围环境特征、车流量等。声环境现状评价评价标准对于公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居民集中建筑群,临路第一排建筑物前参考 城市区域 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4类标准执行;对学校的教室室外昼间按60分贝要求,对医院住院部外昼间按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要求。评价结果现状监测结果见表3.4-2表3.4-2声环境现状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