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5381811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和等五种要素;由、和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2、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和。(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和两个方面。(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1

3、1、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学习过程)12、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学之后的。(评价和反思过程,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检验、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和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0世纪20年

4、代到5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3、桑代克从人是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第二部分讲,第三部分讲。(一个生物的存在,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4、40年代,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50年代,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弗洛伊德,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5、年代,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60) 6、6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布鲁纳,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7、布鲁纳在 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8、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 192

6、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科书。(廖世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连续性与阶段性,;青年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6、学习准备是指。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711岁)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 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少年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612岁,11

7、15岁,1425岁)4、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少年期是 11、12岁到 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阶段,具有、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自觉性和错综的矛盾。少年的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作支柱。同时,思维的和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初中,半成熟、半幼稚,依赖性,幼稚性,抽象逻辑思维,反省思维,具体形象,独立性、批判性)5、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年初期是指 14、15岁至 17、18岁时期,相当于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 “”向

8、“”转化,开始出现。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相了解的情感,(高中,经验型、理论型,辩证思维,人生观)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和两个维度。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内部因素相互影(纵向、横向,纵向、横向)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瑞士心理学家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02岁)、(27岁)、(1115岁)等四个阶段。(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

9、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表象或形象模式)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抽象,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5、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

10、近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命题,假设演绎推理,成人,补偿性)6、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二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基本

11、成熟。心理自我是在开始发展和形成的。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主要培养;,主要培养;(611岁),主要培养;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成年时(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5、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来实现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3,少年期,青春期)识,自我意识)1、认知过程。2、认知方式。1、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01.5岁)(23岁),主要培养;(

12、45岁),主要培养;(1218岁)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体)4、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和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放纵型、民主型)(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是

13、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的中介而发挥作用。(自我意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等方面。(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4、具有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