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535393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毫针针刺技术操作标准一、体位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需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对于初诊、精神惊惶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尽量取卧位,以幸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二、消毒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消毒。同时应留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腧穴部位可用75洒精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2.5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75洒精棉球擦拭即可。三、刺法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

2、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帮助针身,称“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外表,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喻穴。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

3、等。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驾驭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加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角度 指进针时的针身及皮肤外表所形成的夹角。它是依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到达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 针身及皮肤外表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局部腧穴。斜刺 针身及皮肤外表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及皮肤外表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

4、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依据以下状况作介绍。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饱满处宜深刺。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留意驾驭好针刺角度和深度。3、行针及得气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

5、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必需部位,向必需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假设没有得气,那么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深浅失度:此时就要重新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如患者病久体虚,以致经气缺乏,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而不易得气时,可接受行针推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易促使得气,或因治疗,经气逐步得到复原,那么可快速得气。假设用上法而仍不得气者,多为脏腑经络之气虚衰已极。对此,当考虑协作或改用其他疗法。行针手法分为根本手法和帮助手法两

6、类。 根本手法有以下两种: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必需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展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必需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展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协作运用,可依据状况灵敏运用。 帮助手法。是针刺时用以帮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展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假设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疏散气血,使针下徐和。刮柄法:是将针刺入必需深度后,用拇指

7、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略微的振动而使经气速行。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及提插法同时协作运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展摇动,如摇辘护之状,可起行气作用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略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加祛邪、扶正的作用。4、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依据灵枢经脉:“盛那么泻之,虚那么补之,热那么疾之,寒那么留之,陷

8、下那么灸之”的理论原那么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复原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复原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接受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复原安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功能状态 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假设机体处于邪盛而呈实热、闭证的实证状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而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如胃肠痉挛难受时,针刺可以止痉而使难受缓解。胃肠蠕动缓慢而呈缓和时,针刺可以增加肠胃蠕动而

9、使其功能复原正常。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特性,如有的适于补虚,如足三里、关元等;有的适宜泻实如十宣、少商等。针刺手法 是促使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5、留针及出针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及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难受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加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出针: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四周皮肤,右手持针略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快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终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