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广场管理知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534261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园广场管理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园广场管理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园广场管理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园广场管理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园广场管理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园广场管理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园广场管理知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园广场管理公园、广场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及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避险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性事业。抓好公园广场各项工作的管理对我县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公园、广场概况目前我县有4个公园(包括滨江公园、云顶公园、飞龙公园、天宫公园)和5个广场(包括群益广场、楼子包广场、民德广场、两江广场、磨子岭广场),公园、广场的总面积为87.3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为69.5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79.63%。滨江公园于2000年开始筹建,历经无数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辛勤努力,现已成为设

2、施日趋完善,环境日益优美的大型绿地公园。它是以三峡电站建设为契机,结合长江库岸整治,利用充沟回填而形成的公园用地,总面积达46.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37.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81%。云顶公园于2002年开始筹建,它是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契机,结合打造城市森林,利用云阳独有的自然优势,城市中心龙脊岭山脉与抗元古军寨相连而形成的公园用地。它主要由百年老梨树、新建的云顶上、下广场、停车场、观景平台、仿古服务设施建筑、疏林清风、登云梯等部分组成,其功能奇特可容纳万人登梯健身,总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约占10.8万平方米,绿地率达80%。飞龙公园以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的龙脊岭山脉为主干,自东(

3、云顶公园)向西直抵飞龙桥,其势起伏逶迤,台脊相间,势若游龙,故此而得名。它主要由疏林草地、绿野仙踪、香提雅居、临风清幽、仿中国古代长城凭栏望台、飞龙桥组成,全长1000余米,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绿地面积约占9.1万平方米,绿地率达91%。天宫公园位于云阳县双江大桥南桥头,东南部紧临云阳县体育馆,于2008年6月开始筹建,其景观布局以双江大桥南桥头道路中心转盘为环境空间结构中心,在保证桥头区域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普遍绿化与重点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园内总面积约6618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1359.6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05.84平方米,绿地率达74.3%,楼子包广场与县四大家办公大楼坐

4、落在同一轴线上,是集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于2001年6月动工建设,于2003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广场采用混合式园林设计,给游人创造了游憩休闲的空间,其占地总面积共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共计30000平方米,绿化率达85%。 群益广场坐落在双江镇群益村十一组,居新城中心地段,其间有碧榕隧道贯穿东西,是一个休闲娱乐群众性综合广场。该广场于2001年6月动工建设,于2003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广场为大理石贴面,占地总面积18855平方米。广场绿化面积共计1000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52%。两江广场位于新县城斩龙垭长江与小江交汇处,利用冲沟回填和库岸整治建设而成。广场规划面积

5、6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建成广场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民德广场坐落在云阳县民德路与望江大道的交汇处,于2003年5月动工建设,于2004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广场的设计合理利用了地形特点,采取了冲沟回填的手法。其占地总面积2700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5000平方米,绿地率达55%。二、公园广场管理(一)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云阳县公园管理所是新城公园、广场的直接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城区公园、市政广场、龙脊岭文化长廓的环境卫生、公共安全、森林防火、文化古迹、花卉植物修剪、园区植物病虫害防治、公共设备、灯饰等方面的管理和维护

6、,为市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休闲、娱乐环境。 (二)公园广场管理模式公园广场是我县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是我县的窗口行业。因此,如何提高公园广场管理水平,向县内外游客展示良好的窗口形象,是摆在公园管理所面前的新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园管理所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管理体制、完善了管理制度,实行了公园管理“四定”管理模式,即:定段、定人、定责、定目标的制度化管理,坚持日巡查、周排查、月检查和不定时抽查的管理办法,严抓管理纪律和考核办法,明确管理任务和奖惩制度,逐步形成靠制度管人理事的工作机制,为公园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加强公园的建设管理公园

7、建设要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公园内园林植物和各类设施的养护管理,保持优美环境。(四)、加强园林绿化植物的管理1、加强植物养护管理,提高园林艺术水平。按照园林植物栽植和养护的技术规程,坚持植物造型配置科学、养护合理、修剪适度,营造公园优美环境。2、加强植物病治虫害防治管理。预报病虫情准确、除治及时,坚持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适时修枝、追肥、清除感染病虫害的园林植物以及园内枯枝残叶死树,严禁造成病虫害蔓延成灾,影响园林观赏效果。3、加强植物修剪整形管理。保持树冠完整,树形自然美观,无枯枝死树,基本无病虫害,及时修剪徒长枝、病虫枝。达到整齐美观、层次分

8、明、长势良好、色彩悦目、整体景观有特色。4、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园林绿地或改变使用性质,被已占用的绿地要限期退还。(五)加强对园内秩序的管理1、加强在公园、广场内乱搭建房屋、乱摆摊设点、乱张贴“牛皮癣”、乱设置广告、标语牌、牵挂绳索、架设电线的管理。 2、加强在公园、广场及其边缘搭灶生火、倾倒有害物质、挂物晒粮、攀拆树枝、刮树皮、擅自砍伐、倚树搭棚、钉或刻划树木、围圈花木、乱扔垃圾、废弃物等有损风景和花木生长行为的管理。 3、加强在公园、广场内及其边缘挖坑、取土、放养牲畜、家禽、堆放物品的管理。4、加强在公园、广场内及其边缘毁坏植被、花坛、绿篱、种菜种粮以及盗窃损坏公共设施的管理,保持建筑、

9、游乐、标牌等服务设施齐全完整。5、加强游客火源管理。严禁游客在公园林地、草地内吸烟、丢烟头、点香、点蜡、造坟、烧纸、放火等引火行为,严防引发森林火警、火灾。6、加强植绿、爱绿、护绿、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管理,加大对损绿、毁绿、乱丢垃圾的管理力度,提高全民爱绿、护绿和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7、加强机动车辆的管理。非公园内服务车辆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园内,老、幼、病、残者专用的非机动车除外。8、加强文化及其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严禁损毁已遗存或建立其内的碑刻、题刻、雕塑、造像、古树等文化、文物,依法对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建筑实行重点保护。(六)加强对公园环境卫生的管理1、保持公园、广场环境卫生(含环卫

10、设施)整洁无脏污;2、保持水体清洁,不得向公园、广场水体倾倒杂物、垃圾或者排放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水,符合观赏标准; 3、保持安静,噪声不得超过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标准; 4、不得焚烧树枝树叶、垃圾或者其他杂物;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公园、广场排放烟尘或者有毒害气体。6、保持绿化地段无赃物、无污染,靓丽整洁。(七)加强公园安全管理保证游人生命安全是公园管理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加强公园安全管理。未经公园管理单位同意和有关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公园内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经批准在公园内举办的大型活动,必须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和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并报当地主管部门批准,活动期间必须落实安全责任制。要

11、按照公园游客的合理容量,严格控制游人量,维护正常的游览秩序,确保游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各类水上活动要加强安全管理。要注意搞好公园游览安全设施、警示标志和引导标牌的建设。要加强安全巡查,杜绝安全隐患,确保游览安全。对玩忽职守造成安全事故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八)加强公园各项基础工作管理1、大力开展文明公园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科学普及和文化、体育活动,抵制封建迷信、有伤风化等不良行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健身、游乐场所,更好地发挥公园广场群众性、开放性、公益性市政功能,为市民生活服务。2、努

12、力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园、广场文化。不断拓宽公园广场管理思路,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公园广场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为市民、为城市、为社会的功能。在抓好日常管理使用的同时,加强与宣传、文教、群团、办事处、社区联系,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引导、组织民间各种自乐自娱班和群众性文艺学教活动走进公园、广场,逐渐相对固定区域,促进活动经常化。公园、广场的管理单位要积极引导,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园、广场文化。在节假日及市区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期间,各公园、广场都要积极配合,适当宣传装饰和组织配套主题活动。 (九)加强对当前公园广场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管理。提高清扫保洁水平,确保全天保洁;加强基本设施的日常维护,保证设施完好;抓好绿化及养护,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积极争取体育部门在公园广场适当增加全民性健身设施;严禁在公园广场经营烧烤。经营点不得以设置围挡等形式侵占公共空间,其广告设置要予审查,设施设备要上档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