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5341873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自动化的真相及问题 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可以达到特别高的可重复性,所以产品的全都性较好。但原料品质不是肯定全都的,生产设备也有磨损和状态的变化,在实际使用中,全自动的生产线也是需要常常调整的。自动化生产的产品可以达到相当高的产品全都性,但不能达到最高质量。最高质量只有依据原料和设备的状况实时做出最优调整,这只有手工才能做到。这不是低级劳动力的手工,而是娴熟技工的手工。这不是锉刀、钻头的手工,是借用精密机床甚至是数控精密机床的手工,但在娴熟技工手里,依据每一件产品的材质精细加工,这才是质量的极致。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和百达翡丽手表不是用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的,这里面有传统

2、工艺的缘由,但更大缘由正在于此:只有手工才能达到最高质量。但对于大宗产品和一般用户来说,自动化生产达到的质量就足够好了。节省生产线上劳动力就不这么简洁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生产线上的劳动力是劳动力的主体,自动化生产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要求,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自动化生产的设备修理、加工设计和生产改进本身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要求。广义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典型的大型化工厂为例,精馏塔、泵、管道、容器、反应器等不由于自动化生产还是人工掌握而转变,但计算机掌握系统(简称dcs)及相关的仪表、阀门是自动化的产物。围围着DCS,化工厂“多”出来一整条支援链,一般仪表工、专职的DCS仪

3、表工(负责DCS硬件)、专职的 plc(专用于程序规律掌握和平安连锁爱护)仪表工、专职的分析仪表工,掌握工程师、DCS工程师(负责系统软件、升级和系统整合)、掌握系统IT工程师(负责DCS到商务/管理网络中的过渡层和通过opc等软件接口协议与DCS连接的先进掌握、数据管理系统)等等。但这只是在化工厂里的这一部分,相关系统厂商还有一整套技术支援体系,从硬件到软件到全面应用支援,他们当然还有他们的上游支援体系。这样一整条产业链的人力是很可观的,尽管系统厂商及上游厂商的支援体系是在全行业共享的,而不是化工厂专用的。到这里为止,自动化对挽救加工制造业的作用还是正面的,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那么清楚了。自动

4、化能降低对娴熟技工的需求吗?从表面上看,一切都自动了,人的存在都是多余的,当然能降低对娴熟技工的要求。实际上没有那么简洁。自动掌握系统可以掌握正常生产条件,并处理有限的、已知的非正常状况。但只要在现实世界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未知的非正常状况不仅可能消失,而且总是在最要命的时候消失,只有训练有素和擅长应变的娴熟技工才能应付,所以人的存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救命的。但正是在这一点上,自动化的进展造成了新的问题。自动化系统通常自动处理绝大多数正常和低度特别的状况,简单使操作工产生麻痹和懈怠,并忽视潜移默化的重大特别征兆。一旦消失明显特别状况的时候,通常已经很紧急了。这时首先要经过一个惊异和反应阶段,

5、然后需要判别现状,回忆起或者翻出种种应急操作规程。由于这样的特别状况很少见,和平常正常状况的反差太大,心理素养不特殊好的操作工经常不能正确处理,像平常一样连续依靠自动化系统替他解围,无法正确判定这已经超出了自动化系统的力量范围,从而造成故障升级,甚至演化成灾难性的事故。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里英国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线”平台事故中,事故升级和人员伤亡扩大的一个缘由,就是操作工慌张失措、当断不断。2011年5月27日,法航447航班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途中,空速管冻结,失去飞行速度读数,飞行掌握系统自动增加飞行高度和速度,为飞行员争取反应的时间和空间,但最终造成失速。飞行员接过手动掌握后,在

6、13000多米的高空,原来适当浅俯冲就可以改出失速,但飞行员机械地搬用低空失速时的标准操作规范,连续增加推力和爬高,非但没有改出失速,反而进入深度失速,最终坠机。相反,自动化程度不高的话,操作工时时刻刻需要对过程“把脉”,简单察觉特别现象的蛛丝马迹,反而不简单消失故障升级现象。对自动化系统过度依靠、不能正确判别和处理自动化系统失控的状态,这已经成为工业界一般感到头疼的问题。工业上通常使用仿真系统(也称模拟器)训练操作工的特别状况处理,但训练的胜利与否取决于是否能正确猜测典型特别状况,超出训练课程的特别状况依旧要靠操作工随机应变,但高度自动化系统特别简单钝化人的随机应变力量。还有一个问题是高度自

7、动化后工作负荷高度集中。在手动操作时代,许多操作工分兵把守,各自为阵。自动化之后,许多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被自动化系统取代了,操作工在更高的层次监控自动化系统。在体力上,这更加轻松;但信息量实际上大大增加,需要关注的事情多得多。这好比交通警察。当一个交通警管一个路口的时候,他要依据车流状况开关红绿灯,指挥这个路口的交通。交通掌握自动化后,他的工作岗位转到交通掌握中心,详细路口的红绿灯掌握转为自动掌握。在正常状况下,他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确保一个路口交通畅通变为确保一大片路口交通畅通。一旦自动掌握不力,消失交通受阻,他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大量的人工干预,正确疏导,而不是加剧堵塞,峰值工作负担大大

8、增加,对心理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高度自动化的另一个问题是操作阅历的流失。随着人员流淌,有阅历的老资格操作工被缺乏阅历的新操作工取代。新操作工从一开头就依靠自动化系统,缺乏实际阅历,甚至对超越自控系统的人工干预产生畏惧,到时候想随机应变都无从入手。这就好比用gps导航自动驾驶的汽车,在正常状况下不需要人的干预,可以平安自动地从A开到B。车上的人在原则上是可以手动超越驾驶的,但在正常状况下没有这个必要。问题是久而久之驾驶技术和对路况的判读就生疏了,或者只有理论上的力量,真的到了GPS或者自动驾驶失灵的时候,驾车人临时抱佛脚,不把车开到沟里才怪。操作阅历流失的另一个坏处在于将来自动化系

9、统的研发。自动化系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纸上谈兵拍脑袋出来的,而是丰富操作阅历的物化。娴熟技工的阅历不仅对于现有生产过程非常重要,对于把改进后或者全新的生产过程开出来更加重要。只有通过他们把新过程摸出来了,才谈得上高度自动化。自动化的难点通常不在关键过程或者动作的自动化,而在于特别状况的处理、 人机交互处理、不同状态之间的无缝转换,这些都不是理论或者空想可以解决的,必需要靠高度的阅历。所以自动化降低了对非娴熟技工的需求,但不降低对娴熟技工的需求。问题是娴熟技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非娴熟技工中成长出来的。自动化使得非娴熟技工队伍缩小,这使得自动化带来的技术进步难以为继,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

10、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但娴熟技工成了无源之水之后,下一步的自动化就难以为继了。换句话说,过度依靠自动化的制造业振兴可能是一次性的。这个问题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也存在。美国制造业公司中技术工作大量外包,一般性设计和工程管理都承包给EPC公司(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以降低公司的负担。这对公司是有利的,有项目的时候请人来做,没项目的时候不需要养一支队伍,更没有福利、养老等长期负担。外包公司里都是资深专业人士,阅历和见识比公司里的人还广。问题是EPC公司对用户公司的工程标准和项目程序有一个熟识过程,这中间的磨合经常令人抓狂。更要命的是,现在可以依靠EPC公司,但大家都没有从第一线出来的工程师了,下一代EPC的人马从哪里来?这种“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短视做法,和试图片面依靠自动化振兴制造业一样成问题。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