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考试总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531023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证考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证考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证考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证考试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证考试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证考试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证考试总结(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证考试总结简介第一篇:教师证考试总结选择错题整理: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 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非参与性观察 3、 小学生学习是四边形以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 4、 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心理辅导时,采用的冥想放松方法主要属于,行为疗法。 5、 综合课程打破了科学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题为依据组织内容,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横向组织。 6、 教室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教材。 7、 以评价对象自身的状况作为参

2、照标准,对其在不同时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定。这种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8、 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隐性课程。 9、 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孔子。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10、学校教育制度内容是,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11、关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有 1、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3、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好地促进发展。 4、教学应同时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12、

3、小学生喜欢亲近老师,渴望得到夸奖,这种需要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 13、“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明,性格对能力有影响。 14、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逐渐出现了被动、退缩、无动力的状态。这种心理反应属于,习得性无助。 1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能够解决7乘以8等于56这个问题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16、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17、通常所说的备课要“三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研究学生。 18、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19、现在,我们

4、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20、根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21、头脑风暴法是指: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及迅速的联想方法产生某种注意。 22、有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字母t的时候常常会发出汉语拼音t的音。造成这种干扰现象的原因是。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23、妈妈要求小花必须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看动画片,这种做法符合,普雷马克原则(是指用高频行为就是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不喜欢的行为

5、的有效强化。 24、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心,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25、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26、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知道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7、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各类文物、教育史专著、名师教育实录等属于。事实性文献。 28、既想得高分又不愿意

6、努力学习,这种心理冲突属于,趋避式冲突。 双趋式冲突:双避冲突一个人要在两项负价对象之间(即两个有害无益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这一处境可用一个敌伪士兵的情况来说明,他深感战斗之疲劳、危险及战争的非正义性,总想从战场脱逃,但又怕被抓回来处以极刑,这种心理矛盾就是双避冲突。 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基本的冲突有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趋冲突三种。 双避式冲突:指必须在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间回避一种事物时的矛盾和冲突。(前怕狼,后怕虎)。这是一种既趋向又回避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引起动机的事特既有吸引力,又令人有所顾忌。)趋向的动机和回避的动机接受平衡,难以选择。如果吸引力大于应回避

7、的力量,就趋向。反之则回避。 趋避式冲突:是指个体的目标既可以满足需要,但又对自己构成威胁,使得个体想接近这个目标的同时又想躲避它。这类冲突是最为普遍的个体从“利”与“得”一方面考虑,又倾向于躲避。 目标冲突还包括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等。 多重趋避式冲突: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 29、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认知的内驱力。 30、布鲁姆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31、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一观点要求小学教学应当遵循,直观性原则。 3

8、2、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以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观赏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意义是提倡研究性学习,至关学习,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结构主义理论学习。 33、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同化与顺应(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 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4、在课堂教学中,教室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

9、法是,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配置性评价:一般在各学年、各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施行,其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具有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准备状态。通俗地讲,即是知道学生的底细。所谓学生的预备状态或底细是根据他们在同年级或同年龄学生中的地位,以及个人在成绩水平上的差异来衡量的。摸清情况,就可以更好地编班分组,妥当地安排

10、教学计划等等。这种评定因而可称为配置性评定。 甄别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35、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36、一个儿童能够辨别出自己的左右手,但是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智力(sensorimotorintelligence)。从出生一直持续到第18个月。这

11、个阶段以日益复杂的感觉和动作图式为特征,这些图式能够使儿童组织并练习控制环境。 第二阶段,前运算思维(preoperational thought。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思维(concreteoperationalthought)。从6、7岁到青少年早期大约11、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领会特定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他们能够领会类别、归类系统和团体中的等级结构。相对于产生纯哲学和抽象概念的假设,他们在解决与物理现实有 明显关系的

12、问题时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思维(formaloperationalthought)。从青少年期持续到成人期。这一时期的思维水平可同时加工多个相互作用的变量。个体能够创建一套解决问题的法则。形式运算思维反映了智力的性质,这种智力正是建立科学和哲学的基础。 37、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科技活动(科技班会、科学知识讲座、参观调查,科技演示,科技知识,科技游戏,知识竞赛,气象观察,标本制作) 38、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卢俊(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 39、在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

13、行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属于,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分组) 40、我国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了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

14、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分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固有的属性。又称“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

15、学习活动。 41、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制约与促进(社会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如生产力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教育内容和手段,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而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教育在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42、德国叫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体(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体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4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在改革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44、孔子的教学主张不包括教

16、学相长(出自学记) 45、不属于教师知识素养的是,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 46、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47、学校文化包括:1、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2、学校硬件设备属于物质文化 3、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4、学校文化并非成员天然形成,而是共同习得的。 48、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 49、小狗听到主人叫他的名字就能跑过来,这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应(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50、某小学王老师采取“笑脸贴”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是依据一定的要求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