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524111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案例(一)教学指导思想:本实验采用探究思维形式来进行实验,通过体验、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本课的教学特色:1、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体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学生尝试自主制定计划,不把探究模式化,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作用。2、每组同学代表在阐述各自的实验计划时,其他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见解。组与组之间能够更大程度的互相促进,互相完善探究计划。在此过程

2、中,也可以锻炼学生在制定实验计划时,不遗漏任何一个可忽视的环节,今后学习中能做到考虑更加周全,思路更加严谨。3、学生阐述本组制定的计划时,以简图或表格的形式展示,这样做既节约时间,又直观明了,思路清晰。(二)实验教学分析:教学重点:1、说明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2、概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说出“消化”的概念。3、尝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图、表的形式制定探究计划。4、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难点:1、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学生自主制定探究计划。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并分析实验结论。突破重、难点的策略:1、 让学生在实验前体验“馒头变甜”的过程,即让两个同学

3、分别不同程度的咀嚼馒头,让体验者谈感受,以突破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这一重点。2、 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前,分发给每组同学一张“探究学案”,给学生以提示和引领,以突破本实验的自主制定计划这一难点。(三)教学目标:1、了解消化的概念;2、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四)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准备:新鲜馒头、碘液、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水、火柴、标签纸、唾液、镊子、刀片等。(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引入新课(二)提出问题(三)实验提示(四)确定问题制定实验探究计划(五)实施实验探究计划(六)分

4、析结果,得出结论谈启示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位,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对于食物,口腔是不是仅仅起到嚼烂食物的作用呢?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出示教学目标。分别问两个同学的感受。 质疑:(1) 为什么一位同学感到甜而另一位同学没感觉到甜呢?(2) 甜的物质又是什么呢?(3) 馒头变甜与什么有关? ( 唾液 )淀粉 麦芽糖 (牙齿)(舌头) 消化教师启发:(1) 人在发烧的时候没有胃口,吃饭不香。(2) 边吃饭边喝水会影响消化。根据刚才同学嚼馒头,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和两个“启发”,你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进行探究呢?教师演示:在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知道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5、教师出示该探究实验的提示内容,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打好基础。1、 淀粉没有甜味,淀粉分解后的麦芽糖有甜味。2、 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3、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37。每小组从四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并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课桌上的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探究计划。教师强调一定要确保实验变量的单一性。组织学生实施计划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1、实验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2、有的组,放在清水中的馒头碎屑遇碘为什么没变蓝? 3、与其他组的实验结果作比较,变

6、蓝的深浅程度为什么不一样?总结:通过蓝色深浅的不同,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馒头变甜的决定因素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辅助作用。学生思考并体验: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体验:甲同学把一块馒头放入口腔中充分咀嚼,乙同学把同样大小的馒头放入口腔中,不咀嚼。甲同学感觉到甜,乙同学没有感觉到甜。小组讨论:学生边思考边分析馒头变甜、不变甜的原因,而且通过预习已经知道变甜的物质是麦芽糖。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试着说出消化的概念:食物在消化道中转变成能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学生体验咀嚼馒头的过程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找出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1、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系吗?2、 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牙齿的咀嚼

7、有关系吗?3、 温度影响馒头变甜吗?4、 唾液的浓度影响淀粉的消化吗?学生认真体会教师给出的提示,适当加以补充,准备制定计划。各小组确定问题,作出假设,以简图、表格的形式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到前面开始展示本组的探究计划,展示程序为:1、本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变量分别是什么;2、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可以以简图的形式,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3、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在展示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提出质疑和意见。学生按照本组完善好的实验探究计划,利用实验器材实施实验探究计划。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论,并与假设对比,分析失误的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

8、实验探究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规范的去尝试更多的探究实验。)学生谈谈实验给他们带来的哪些启示:1、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2)不能边吃饭边喝水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让学生实验探究更有目的性。以学生体验创设情境,大大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对馒头变甜的原因有各种推测,这样就给后面的“提出问题”做好了铺垫。根据提示和体验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本节实验探究特色。探究温度、唾液浓度对淀粉的消化是否有影,这一创新能很快打开学生的探究思路,让他们不只局限于课本。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解决,这也是初中生物探究实验的目的吧。自主选择问题,给了学生很大的主动权,这样在探究过程中

9、就会让学生更有信心,更渴望成功。学生自主制定探究计划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困难和阻力,经过几次课的反复推敲和实践,我主要通过三个方法进行解决,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1)教师课前拟定了“探究学案”,学案中的提示和相应的探究步骤,都很好的启发和引领学生顺利的完成自主制定探究计划。(2)学生以简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做既直观明了、思路清晰、效率又高。(3)另外,在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方案时,我采取了让其他组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和意见的方式,这样做可以让每个组迅速完善自己的计划,不遗漏关键环节,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取长补短的课堂效果。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六)反思总结:用学生生活体验来设置情境,引导

10、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验兴趣。让学生能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想问题的良性循环。精心设疑,为学生能提出更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打下伏笔。在学生提出问题前,除了设置“体验”这一情镜外,还一连出示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来源于生活,简单易答,但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起到了引领作用,还让探究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具有价值。在提出问题时,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提示,大胆创新,给学生打开探究思路,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和唾液浓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最后的启发“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课堂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还要回归生活。这就是生物学科的魅力所在。利用学案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制定探究计划,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这节实验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在最后“分析失误的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这一环节,感觉有的同学分析不够彻底,交流的不够充分,这也是今后实验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