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518852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53.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54.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条学习规律。 55.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56.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

2、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5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58.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9.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60.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61.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

3、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62.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 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6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64.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65.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

4、题的愿望或趋势。 66.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67.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件、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68.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 69.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70访

5、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71.算法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 72.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1 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73.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74.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6、 75.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76.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7.程序化训练模式: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78.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9.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

7、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80.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81.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83.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84.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85.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

8、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86.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87.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88.任务分析:是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化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8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90.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9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

9、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92.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87.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些什么? 答: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例如,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难度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既要适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能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因素将会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等部分中加以研究。 88.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

10、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9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9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5.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96.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97.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

11、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98.智商:智力商数的简称,表示一个人智力水平,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例,缩写为IQ。 答: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的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89.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2、是什么/ 答: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2 99.压力:也叫应激,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身心反应,是一个过程。 100.意识流:詹姆士主张,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叫做意识流。 101.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85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答: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86.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专家型教师与新师存在哪些不同? 答:专家型教师比

13、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越多。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型教师会更多的再提一个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出反馈。 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面,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做到因材施教。首先

14、,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0.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91.心理健康的教育有何意义? 答:预防精神疾病、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92.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

15、,教师必须做哪些工作? 答: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93.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哪两方面? 答: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即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4.学习策略有什么特征? 答: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

16、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95.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 件下具有相关性。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96.怎样理解品德的定义?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