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5144902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先贤之声传颂千年,至今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院以古老智慧解答现代问题,为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修身应“言忠信,行笃敬”,接物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处事应“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传统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用岁月的厚重

2、重新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有根、有传统的。 传统书院不仅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其新的形式焕发出青春活力。信息化时代,古老的书院如何返本开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不应只是存放在博物馆展柜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它更应当是扎根在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文脉因人而兴,亦因人而系。要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大家的用心呵护。目前,各地书院正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新生会讲、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网络传播目前,有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

3、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书院在与其它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生态体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院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是“以文化人”的精神瑰宝,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求。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长久而永恒的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守住书院根脉,呵护书院历史,激活书院文化,古为今用,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无限风采与永久魅力。 (摘编自书院精神为现代人撑起心灵的绿荫) 材料二 山林蔚秀,清溪湛湛,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

4、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氲着书卷墨者。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而得名。1179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 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划拨田产,苦心经营。鹅湖书院“朱陆之辩”后,朱熹还曾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李宁宁教授评价道:“揭示是对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练,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 如今,

5、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此为接物之要。”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 “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是后世学校教育的参考榜样。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白鹿洞书院研究

6、员闵正国表示。 书院之宝贵精神向来不拘于一院,其影响力可突破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据利玛窦书信集所记,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书信中多处提到白鹿洞书院,“他们待我十分客气与敬仰,对人生等重大问题常和我辩论”,并与时任白鹿洞书院院长章潢结为好友。 揭示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整个东亚儒文化圈中,白鹿洞书院传承与彰显的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是一国之财富,更是可供其它国家共同分享的富矿。至今在日本与韩国的乡校,仍有悬挂和集体吟诵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活动。日本兴让馆山长,每天早上招集生徒一同齐诵揭示,申明义理,已成为兴让馆的传统。”李宁宁介绍说。 “言忠信,行笃敬”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育思想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彰显出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进入21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国学应当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李宁宁说道,“这不是唯我独尊的文化自大和文化独白,而要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的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境界。” (摘编自一篇南宋校规的恒久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仅仅应该存放在博物馆展

8、柜里精致脆弱的陈列品,而且还要进行创新。 B.“言忠信,行笃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等精神都是传统书院经千年锤炼的中国智慧。 C.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复书院,自任洞主,苦心经营。 D.所有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明确了所有书院教育的价值旨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开篇的景物描写,既实写山中所见,又象征书院历经百年不衰,同时避免语言枯燥。 B.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育。 C.揭示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一条谈及做学问,说明书院很重视为人。

9、D.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让书院展现出时代风采与魅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作用的一项是(3分) A.记录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B.为现代人们撑起了一片心灵绿荫 C.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D.“国学”的道场 4.分别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角度概括材料二的主要特点。(4分) 5.如果你是某书院院长,你会如何发展书院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深秋 安庆 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 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想回家,回家吃母亲煮的玉米。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偏爱煮玉米,也许是自己出

10、生在秋天;母亲说生她前吃了两穗煮玉米,秋梅在娘胎里就闻着煮玉米的味儿了。父亲也是在秋季离开人世的,那时候秋梅才5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亲坟前茫然的样子。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一进入八月,她就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回了家,母亲挎着那只荆篮往地里走,瘦瘦的身影淹没在无边的青纱帐里。那一年看母亲挎着荆篮往地里去,她跑过去要挎篮子,母亲不让,她就挎着母亲的胳膊。她看见母亲日益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心里隐隐地有些忧郁。人干吗要老呢?母亲这么慈祥的人也会老呀? 水在火上

11、滚,几分钟后那玉米的香味儿溢得满屋子都是。母亲说:成熟前的玉米穗儿,也就是熟到七八成时的嫩玉米煮出来最好吃,干干净净的黄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秋梅有一次和单位的几个人进饭馆吃自助餐,一伙人津津有味地抢吃切成一截截的玉米,只有秋梅稳塔似的坐着。有人问:秋梅,你不吃呀?秋梅摇摇头。真的,秋梅从不在城里的街上买玉米吃。她只喜欢吃母亲煮的玉米。有一次吃着吃着,秋梅忽然冒出这样的灵感:吃母亲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亲的奶。真的,怎么不是呢?母亲不是说生自己时吃了两穗煮玉米吗,这么说,自己一生下来吃的第一口奶里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爱吃煮玉米也许从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煮玉米的馨香已经在心里

12、扎根了。秋梅为这种想法激动,更坚定了回家吃玉米的念头。 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亲把一锅的玉米从火上端下来,把一个个玉米穗捞进灶台上的一个用秫秸编成的小筐里。一缕缕热气喷着一个个小小的气柱,幻成气圈儿往上蹿。晾几分钟,母亲把一只玉米穗递给女儿,女儿接过来,睃着母亲也拿过一只,便贪婪地吃起来。 这时候女儿就要告诉母亲自己在城里的一些消息,让妈妈为自己高兴。秋梅说:妈,我受了奖励,工资又长了一级。妈问:真的吗?秋梅说:真的,我能骗妈吗?妈嘱咐:做本分的人,好好儿干,干好才有出息。秋梅点点头,她看见母亲脸上绽出了欢喜的笑容,她迎着母亲的目光笑得露出了白白的牙齿。 有一次,秋梅啃着玉米说:妈,我每年都回家

13、吃你煮的玉米,每年。不,一辈子都回家吃,也给妈带来女儿的好消息。 母亲笑笑,脸上的皱纹往一处挤。妈不知还能给你煮几年啊,妈是煮一次少一次啊。 秋梅急了:妈,你咋这样说呀?妈,你记着,女儿喜欢你煮的玉米,你要长生不老。 秋梅真的每年八月都回来一次。秋梅有一个哥,哥忙,要种地还要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妈在一起。这年回家,母亲挎着荆篮往河滩走。秋梅有些迷惘地跟着母亲,母亲把她带到河滩上一片勃勃生长的玉米旁。秋梅看见玉米穗上的红缨子舞动着,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河滩的上空叫。母亲站着,说:咱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这是我开的荒。 开荒? 母亲点点头。 母亲庄重地说:我要让你每年都吃到我亲手种的玉米穗。 秋

14、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开荒的难,要除掉荒草,剔走石子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秋梅蓦地想起自己心里的那句话:吃母亲煮的玉米像吃母亲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 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 妈。她喊着。 水开了,玉米在锅中咕嘟咕嘟地沸,玉米的香气出来了,溢得满屋子都是。秋梅把锅端下来,把玉米捞在那个每年捞玉米用的秫秸筐里,腾腾的热气顺着筐沿往空中飘。 秋梅把半截玉米放在妈的手里,妈倚在床头,慢慢地抬起手,把玉米穗慢慢地往嘴边送。秋梅也开始吃,吃另半截玉米。吃了几口,像往年一样讲她在城里的事儿 妈侧着头看着秋梅,脸上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 第二天晚上,母亲走了。

15、 秋梅搂着妈,哭着,唤着,把个秋夜哭得好阴沉。 哥说:妈其实一直在等你回来。 妈葬了,坟地就在荒地的不远处。 又是一年的深秋。 这一天午后,秋梅打开寝室的门,哥风尘仆仆地站在她的门口。哥把几穗煮玉米递过来,说:照妈的嘱咐,每年的秋天我都给你送玉米穗来 秋梅伏在哥的肩头,好久好久才抬起头,泪眼婆娑地对哥说:哥,回去告诉妈,每年秋天我还回去,咱一起去看妈,还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B.“慢慢地抬起手”“慢慢地往嘴边送”这些细节暗示母亲病重,大限将至;“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则表明母亲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