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510415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4.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上)(人教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此局部内容从学生角度提出了许多饶有趣味且又带有一定想象力美好愿望,指出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强烈愿望。教材从具体事例出发,先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图画和简明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开展化学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开展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魅力和学习化学价值。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自然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开展密切关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展示等,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情感。重点对学生进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熏陶和培养。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情感,认识化学学习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兴趣。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多媒体、NaOH溶液(用啫喱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大世界字样纸(外表为白纸)。一、导入新课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甲:(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

3、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在同学们惊讶目光中)甲:我表演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在同学们期待目光中)乙:我节目叫“我为液体添色彩。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E液体和无色F液体)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试管中倒入无色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丙:同学们,我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师:谢

4、谢三位同学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啫喱水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化学大世界字样)。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化学大世界。二、推进新课1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播放课前制作有关化学一组图片。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针对上面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本12页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拟科学解释。)教师给出准确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科学。2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开展史(1)古代:火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学科。(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创立: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3)元素周期律(

5、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可循。(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开展到较高阶段。(5)绿色化学:化学开展趋势、方向。3化学与人类关系教师展示图片:生活中处处有化学。4组织活动(1)小组竞赛列举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现象或事例。说出你所知道化学家。展示搜集相关资料。(2)图片展示印度漏油造成孟买海岸污染。一些尾气排放不达标巴士,成为空气污染“罪魁祸首。泰国首都曼谷拥挤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堆积如山工业有害废物。工业废料“红尘滚滚。教学意图:通过化学对环境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方向开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

6、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构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科学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衣料需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2)粮食、蔬菜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合理使用(3)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建筑材料(4)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化交通工具燃料本节课是化学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开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多多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向往。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化学资料,进展网上自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是学习化学开端。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

7、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但对于化学及其特点和应用并不太熟悉,只是感性、外表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教材编排了多种形式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与化学有关事实、现象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根本概念,了解化学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学习化学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根本操作,为今后学习打下夯实根底。课题1物质变化和性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典型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分析,

8、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提醒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区分。难点变化与性质区分。试管、带弯管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一、导入新课师:化学在我们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正确认识物质这些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

9、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二、推进新课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根底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展实验。演示实验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参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物质氢氧化铜。演示

10、实验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参加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依据是什么?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实验1

11、1(3)、11(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响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性质就是化学性质。(比拟各物质性质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概念)结论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性质。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空气里易生锈,在枯燥空气里难生锈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物理性质。(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页关于物理性质内容)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所获得事实与证据进展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标准表达能力。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联系,在表达物质性质时,往往有以下字眼:能、会、可以、

12、易、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化学性质。3实践活动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讨论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怎么区分它们,并将自己看法和同学进展交流。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

13、叫化学反响)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性质本节课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比照方法进展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那么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问题还是不会分析。其中物质变化与性质区分

14、是本节课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过程,而性质那么是物质本身固有属性。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那么属于铁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结果,所以是铁化学性质。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根本过程和方法,进展初步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蜡烛、

15、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展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二、推进新课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探究内容。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问题。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蜡烛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讨论、交流后,得出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