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5095372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1新考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目标的试题,这些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究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畸形、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究、研究解决,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调理。从题型看,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探究题都是有一则或几则材料组成,这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

2、对)。探究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探究事物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因果关系。二是探究事物内在的规律或特征,这类题大多要求从几段材料中归纳出事物的拱形或个性。探究题的两种出题形式:一是单独作为一个题目出现;二是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要注意阅读中的探究一定要联系、结合文章。2 样板题解析例1、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感想简要表述出来。 /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记)解析 这道题贯通古今,联系课堂内外,考查知识迁移,、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考查与德育评价并重,很有意思。让我们先来看看参考答案吧: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理解、归纳、简要表述出正确答案呢?首先,要能大致翻译这三段文言文。其次,要注意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很显然,这三段文字包含出题者的良苦用心。1、题干中的“联系社会实际”有极强的暗示作用。2、这三段文字不是随意选的,要得出“感想”、“结论”,就必须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3、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简要表述”。在答卷中

4、,有的答案长达三、五十字,很不简练。有的回答不得准确,感觉就差那么一点,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准确表述出关键词,而这道题的关键词就是“和谐社会”,只要围绕它来作答,肯定思路方向正确。4、要注意从正面回答,有的同学已经答到“古代社会很美好”了,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答“现在更要努力建设一个新的美好和谐的社会”,那就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他偏偏答出“现实社会很黑暗”这样消极的答案,那就有问题了。例2、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3分)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

5、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内容探究题。完成这道题,我们:首先需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如例句中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材料二:大

6、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其次,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筛选,寻找几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特点。如例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再来分析、探究,就会发现: 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母虎其实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而已。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有所作为,材料三是因为父母的过份关爱,导致了子女的冷漠、懒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材料、二是正面事例,材料三是反面事例。最后,组织语言,表述结论。从正面提炼的结论是:(1)为了孩子

7、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2)磨练成就了一批成功人士;(3)“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从反面提炼的论点是:溺爱令人担忧。3 新题型透视例3、按要求答题。已知:1.备考前夕:某学校九年级10:30自习课结束 2.班主任有令:每天自习课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 考入重点高中 解: 眼皮十分沉重 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至少写出3条) 另外,请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1)信息 _ _ (2)建议: 解析 这是2003年黄冈市的一道考题,学科渗透只是它的形式,它考查的则是学生的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它把学生解题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

8、、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变成了学生阅读、分析、研究的探究过程。这就是探究题的特点,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如:某学校用“时间汗水”方法进行中考备考;这种方法极大地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学生不堪重负,而又无可奈何;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建议如: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多给孩子睡眠时间,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例4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多少代表升降幅度):监测项目升降幅度监测项目升降幅度身高肺活量体重视力胸围男1000米,女子80

9、0米材料二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材料三 据*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 (2)“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 (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10、。(不超过20字) 例5看图填空。下图是“中国节能产品标志”图。 图案中间是汉字“节”的变形,“节”的下半部是“能”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n”,其寓意是 。此图整体图案为蓝色,象征着 解析解图表题关键是:扣题旨、找规律、善表达,这是解答图表题三步曲。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可是同学们由于缺乏解题技巧,常常理不出头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高效地答题呢?1、明确要求扣题旨。题干不仅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还常常显示答题区域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暗示性。所以读懂题干,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获得解题要领,是解

11、答图表题的基本条件和准则。2、仔细读图找规律。如果说紧扣题干明确要求,是解题的基本准则;那么认真读图,把握规律,实行图文转换,则是解题的关键。因为图表题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话”的,它在简明直观地把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会把问题的本质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按图索骥,从材料中发现图表蕴涵的规律。具体地说,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其次,及时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

12、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3、准确归纳善表达。规律的发现,还不过是把图表转化为文字的胚胎和雏形。要想真正“长大成材”,还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我们在解答图表题时,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即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以上几题的答案分别为:4(1)体质下降 (2)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户外) 充满活力(体魄强健、意志坚强)(3)示例: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做共和国合格建设者(参加体育运动,做阳光少年)5节约能源(或:节能) 人类通过节能活动还天空和海洋于蓝色( 关键词:天空,

13、海洋;蓝色)4备考策略:1、 分则阅读,概括每则材料的大意。如:综合下面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述。 材料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材料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材料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材料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山林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以上四则材料,可这样概括: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我国人均资源很少。人们滥开发资源。由于滥开发资源,已造成严重的后果。2.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准中心话题。要求能找出个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在这过程中,便能明白这些材料为什么能组合在一起。还是以上文所举材料为例,可以这样思考:材料1与是人与资源的关系;材料与是资源与利用的关系;材料与是无节制的开发与造成的后果的因果关系。理清了个材料之间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