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5047623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目录1概述.11.1项目背景.11.2评价依据.21.3技术路 线.31.4研究内容.31.5高程与平面控制系统说明.32基本情况.32.1 建设项目概况32.1.1工程设计布置原则.32.1.2工程总体布置方 案.42.1.3等级划分、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42.1.4排水 系统52.2河道基本情况52.2.1河道概况.52.2.2河道地质条 件.62.2.3水文、行洪82.2.4水文泥沙.142.3现有水利工况及其它 设施情况.152.3.1防洪护岸及天仙拦砂坝情况152.3.2主要桥梁情 况152.3.3其它情况.153河床演变分析.163.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2、163.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163.2.1河道形态变化分析.173.2.2河道 冲淤量174防洪评价计算.184.1数学模型基本原理.184.1.1模型 计算控制方程.184.1.2模型方程离散和求解.194.1.3模型计算范 围及边界处理.平均气温大于22.8C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C (1962年8月1日,1982年7月28日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为 0.9C(1967 年 1 月 17 日)。夏秋季多风暴雨,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 1997.0mm,历年最大年降雨量为3045.0mm (1961年),历年最 小降雨量为942.2mm (1963年);历年10m高度10分钟

3、平均最 大风速29.3m/s,相对风向东(1990n年7月31日)。气象灾害频繁,尤以台风、暴雨最盛。1.2评价依据评价的主要依据为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技术 规范和标准、设计文件及相关规程等,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 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1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许可法(全国人大常委会,7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 条例(国务院,1988年6月)5.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 理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国家计委,1992年4月)1.3技术路 线收集工程可行性研究等相关资料,了解工程地质勘测工程布 局,工程结构及工程主要设计参数

4、等。实地勘查工程建设场地、工程河段的基本情况及工程河段 主要涉河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对工程河段河床演变、水沙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工程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河势变化规律, 预测河床演变趋势。收集工程河段已有可研成果,对该河段已编写的经水行政 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的涉河工程防洪评价研究成果,在进行 本工程防洪评价研究时可作适当参考。1.4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河段近期演变情况及其演变趋势,计 算分析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的运行初期和天仙湖拦砂大坝实施 近期阶段及竣工后,工程对河道洪水水位、蓄水期水位以及流速 的影响大小和范围,分析工程实施对现有的水位、蓄水期水位以 及流速的影响大小和范围,分析工程

5、实施对现有的防洪堤等水利 工程以及涉水工程设施影响程度,进行工程对防洪以及河势影响 评价。1.5高程与平面控制系统说明本文涉及到的高程系统:三峡 水库坝前水位采用吴淞高程,其它高程系统均采用1956年黄海 高程。两基面换算关系为:黄海基面高程一吴淞基面高程 =-1.70m ;本文涉及的平面系统采用万州独立坐标系。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2.1.1工程设计布置原则根据 苎溪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天仙 湖核心区库岸整治工程建设目的,工程需要采用护岸工程回填造 地结合的形式,建设天仙湖核心区及护岸工程,以完善城市功能、 增加城市用地、治理城市环境、防止库岸再造、冲刷、坍塌、

6、滑 坡、保护己建的滑坡治理工程,同时应尽量减少工程对河道水流 运动的影响。因此工程研究和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工程实施以维护河 道稳定,保持现有河势特点为前提,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建 设发展,减少对防洪、河势、水土保持、旅游开发、河运等方面 的影响。2)护岸工程需平顺河岸,包括平顺汛期和汛后蓄水期岸线, 根据河道沿程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天仙天仙湖核心区沿 岸平面布置,对工程断面形态进行调整,以保持整个河岸平顺。3)充分考虑三峡水库建库运用过程中情况,符合天仙湖拦 砂坝形成的水域规划,基本不占用河道有效过流断面面积。4)尽量减少工程对天仙湖水库库容的影响,并基本做到回填方量最少。5)应与

7、城市规划相协调,充分注意工程河段的环境保护, 建设亲水型防洪工程。2.1.2工程总体布置方案6、13号地块位于天仙湖核心区上 游段,其位于原万一中至沙河大桥全长682m,其地理位置见区 位关系图。根据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6、13号地块地勘报 告、天仙湖核心区综合整治工程涉河建设方案报告,该地块 两岸护岸全长1349m,工程采用护岸与造地综合治理相结合方 案,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拟将原河道截弯取直,河道岸线平顺流 畅,沿天然河道边缘或滩地布置回填反压。本工程护岸走向和布置需综合考虑各地块区域的地形地 貌,以及地质条件。从工程区域地形地貌分析,各地块变化不一,但基本趋势 为原天然河道为不规则“

8、V型,总体呈斜坡或斜坡加阶地形式, 各地块陡缓不一。根据地勘报告分析,苎溪河位于川东褶皱复式向斜中的万 县向斜轴部偏北西翼,岩层随着向河床延伸倾角逐渐变缓。因此本工程护岸岸线布置主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尽量吻合 详规,体现功能组团造型美观;二是根据水力要求形成较好水力 条件,对部分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岸线保持平顺流畅;三是结合 地形地质条件,在保证不增大占用库容和行洪河面宽度前提条件 下,利用靠近河道基岩面平坦或反翘,将护岸工程尽力向前缘布 置,达到回填反压,有利岸坡稳定和滑坡治理。因此本工程主要形式为分段回填反压+碾压块石护岸+“L” 型挡墙。在吴家湾两岸6号、13号地块,由于6号地块地势较陡,

9、而13号地块(原沙河)为几个大滑坡段,采用常规护岸处理难 以达到工程技术要求,在原河道上游段回填至156.3以上,采用 1: 3.0坡度过度,至下游段回填153.3标高再处理后,再采用以 上护岸型式。护岸顶沿标高根据规划及市政建设要求,高程为177.3m, 然后1: 2.5放坡植花草至“L”型挡墙,“L”型挡墙顶沿高程考虑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及天仙拦砂坝和护岸影响值壅高水位定为 175.3m,“L”型挡墙高5m,高程170.3m,下为碾压块石护岸根 据地形地质及高度构造要求,分为一级或二级放坡,坡比为1: 1.51.7不等,其构成为过渡层,至堆块石碾压层、反滤层、土 工布、块石或条石护坡,护岸坡

10、角设置护脚增加稳定性,天仙湖 核心区各地块护岸工程设计横断面图详见附图。2.1.3等级划分、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1)工程 等级及标准根据万州区苎溪河天仙湖核心区修建性详规,根据 防洪标准(GB50 (p=2%),校核洪水标准重现期(p=0.5%)。2)设计计算工况按照技术要求之规定,本滑坡防治级别应定位II级。据此确定设计标准如表。苎溪河库岸防治工程设计荷载组合工况荷载组合Kfst工况I自重+建筑荷载+现状水位1.15工况11自重+建筑荷载+坝前 175.3m、156.6m、139.1m+一遇暴雨(非汛期)1.15 工况111自重 +建筑荷载+坝前162.4m、156.6m、145.1

11、m+一遇暴雨(非汛期) 1.15工况2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75.1m降至145.1m1.05工况V 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75.1m至145.1m+一遇暴雨(非汛期)1.05 工况巧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75.1m骤降至170.0m,水位骤减 3m/d+一遇暴雨(汛期)1.05按以上各工况进行设计验算,设计 标准为50年基准期。由于在推理计算时已考虑了荷载组合,并计入了安全系数 K,故推理值为荷载效应,结果重要性系数取1.0,永久荷载分 项系数取1.0,可变荷载分项系数为1.0。3)设计计算参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地勘报告及试验取 值,地表荷载根据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取值。4)地震烈度有

12、记载来,工作区未发生震度大于3.0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工程地震基本烈度为W,地震 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2.1.4排水系统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内侧未淹没城镇,其城 市及道路排水通过市政、滨江路自身设置的排水系统流经各支沟 箱涵或各地块下游部位的排水管含最后进入苎溪河,因此各地块 排水是主要解决各小区内部的地表水和生活用水,地表水量考虑 到护岸填土造地水量入渗将降低承载入及稳定,地表将进行封闭 处理,因此为设计标准下的天然降水量,生活排水量按天仙湖规 划设计要求确定,地表面总体按1%坡降(湖内方向)设置。在此基础上进行排水管网布置及断面尺寸确定。排水系汇入堤岸外环路后经落水井由

13、连接进入的D600钢筋砼涵管接出至堤岸外侧,堤岸外侧消落带采用浆砌条石跌坎消 能方式排泄,对与原市镇或滨江路排水系衔接处采用原排水箱涵 或管涵相同形式及结构的基础上外延至天仙湖其上进行填土护 坡,再进行绿化和设置交通,将工程进行优化,使各地块连接呈 一个有机整体,增加小区市政功能更符合天仙湖规划,有利美化 点缀天仙湖景观效果,其他采用1: 2坡比明式砼跌坎排泄注入苎溪河。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在施工期做好施工场地排水,场地后侧设置截水沟,施工时场地应形成12%坡度顺向天仙湖,以利 填土排水和天然排水,禁止逆向坡和形成凹地,造成不利施工和 降低效果影响工程质量,当有外来泄水或大量降雨时,应设置盲 沟

14、施工临时排水系或设置将下部临时来水排出至堤岸外侧泄入 苎溪河。2.2河道基本情况2.2.1河道概况6、13地河床位于天仙湖 核心区入口段,河道平面形态上为弯曲单一河道,弯道曲率变化 不均,根据防洪评价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河道上起原万一中, 下至沙河大桥,河道全长约682m。三峡水库蓄水后工程河段位于水库常年回水区内,由于在 苎溪河修建拦砂大坝形成天仙湖,除受三峡水库运行影响外,主 要受天仙湖拦砂坝运行控制,因天仙湖水位常年各时期水位运行 在169.0m左右,河宽变幅相对较小,各河道断面水面宽变化一 般小于50m左右,工程河段在天仙湖拦砂坝附近是本河段河宽 最大水域,上游沙河大桥吴家湾处附近河宽

15、相对较小。工程河段水流走向主要受两岸山地地形地质控制,主流随 河流弯道变化而变动,在三峡天仙湖水库和天仙湖拦砂坝修建后 主流在本工程上游及支流长生河主要沿主河槽,在中游主流受长 生河水流及地势影响由一般偏向南岸逐渐转向北岸,在工程下游 受地势、较场沟及拦砂坎泄流影响,一般由北岸逐渐过渡向河流 中部。总体上,两岸山体地形地貌控制作用减弱,主流有改善趋 中趋稳趋势。工程河段内有多个小溪沟、市政排水沟,其各支沟、市政 沟涵入库水量较小,不到苎溪河汛期流量的0.3%,主流长生河 在天子湖大坝设计时根据万县站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及水文手册 推算,多年平均流量在0.070.3m3/s,其最大洪峰流量在268m

16、3/s 左右,占苎溪河一遇洪水的13%。因此各溪沟及市政排水沟对苎溪河水流运动影响较小,汇水流对苎溪河的水流运动影响较小。工程河段河势见附图。2.2.2河道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场区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 河谷地貌区,河谷呈不对称的V字型。勘察区内苎溪河段宽1015m,长约727m。河床高程在139.00146.10之间,河床纵坡度0.8%。河谷两侧斜坡多呈阶梯状。两侧斜坡在本次工程地质测绘(调查)范围内最高高程在 230290之间。5号地块位于苎溪河右岸斜坡上,总体地形南高北低。斜坡上发育三级台阶:一级台面高程155-165m,其前部大 部分修建有沿苎溪河的护堤挡墙,高6.909.40m;二级高程190- 路以北地带,其上分布有大量的鱼塘,台阶北侧为坡度角约25 的陡坡,南侧由坡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